2012年、2013年期間,36氪、鈦媒體、虎嗅網等科技媒體們迅速崛起,從眾多的新聞門戶以及垂直類科技網站中脫穎而出,其一度成為互聯網行業從業者、投資人、媒體人每天必上的網站,而當時的網站風格還是典型的極簡風,頗具文藝氣息。
當下的他們不能再算作是單純的科技媒體了,或者說科技媒體已經不能完全包容其業務線的全部,有了資本方的加入,僅僅是媒體,還達不到資本方想要的價值,這一點,科技媒體自身清楚,投資人也清楚。所以,短期內幾大科技媒體們紛紛宣布轉型升級,不再以科技媒體自居,大多都包含社區的成分在里面,以聚焦“人”為核心,不過,其和現今被吹爛且顯得自身逼格極低的社群是有區別的,現今的社群更像是一群烏合之眾,而科技媒體們的社區,逼格要略高一些,投資人、創業者、IT行業從業者、媒體人等居多,社區,天生就是移動互聯網的專屬。
去年的一次大會上,某科技媒體的創始人很是霸氣的在大會上吐槽了一句,大體意思是“再也不用受微信的氣了”,爾后,他們迅速推出了APP產品,由微信到APP,這是很大的一個進步,微信成本極低,而且基礎的開發也花不了太多錢。
APP卻不一樣,APP除了受到最底層的安卓、IOS的規則限制外,基本上可以做到“隨心所欲”、“縱橫天下”,至少,某些微信上的關鍵詞過濾,在他們身上并不適用,作為一個文字為主體的平臺,能夠由自身控制內容,是絕佳的。
除了基本上的內容外(作者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APP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隨意“擺弄”,想要的功能都可以通過APP來實現,微信不行。
不過,APP的劣勢是開發維護成本高、耗精力、耗精力,還燒錢,比網站成本多N倍的錢。作為一個創業型的公司,科技媒體們一開始并沒有對APP這一高成本產物有多大的興趣,但隨著微信的諸多不便,手機網站又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新聞客戶端上的內容只會免費被平臺利用,APP的推出勢在必行,他們需要有一個核心且方便的中心點——APP,鈦媒體、虎嗅網、36氪、創業邦、創業家、投資界、快鯉魚、TechWeb、好奇心日報、雷鋒網、愛范兒,均推出了自己的APP產品,在APP這條路線上,他們終于跟上了APP的大部隊(有一批也掉隊了),略晚,但也不是完全沒機會。
跨界,比內容多一點
業界頗為有名的筆桿子魏武揮曾在鈦媒體的大會上提到:“人也是會長進的,這兩年寫作和看一些項目也好,跟一些人溝通也好,我慢慢意識到了,媒體為我找到了一個我感覺上能夠說服一些人的這種所謂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利用媒體,把他當成一個手段,利用媒體做流量?!庇梦何鋼]的話說,必須在內容之外,想到一個商業模式。
當下的情形,僅僅用一個網站,是不夠說服投資人的,或者說吸引不到大的投資,但APP卻不一樣,APP要燒錢,投資人也知道,做APP就意味著投資人這邊也得投入更多的錢才行。
APP和網站是兩種不一樣的形態,用戶習慣也完全不同,或者說大的競爭環境不同,PC端,遵循的是百度的那一套規則,而科技媒體們的網站早就在PC端積累了一定的品牌和用戶。移動互聯網方面,科技媒體們推出的APP是全新的,是嫩雛兒,用戶很少會有主動的需求去下載他們的APP,用戶的手機內存容量并不足以容下以更多的小眾內容型產品。
如果說科技媒體們的APP還和PC端的習慣一樣,僅僅只做內容,沒有任何增值的東西,那就要和新聞客戶端競爭,和微信競爭,和網站競爭。特別是新聞客戶端,科技媒體們的內容,基本上都被新聞客戶端抓的一干二凈,估計新聞客戶端也不會簽訂協議啥的,而科技媒體的內容一旦到了新聞客戶端,基本上就不屬于科技媒體了,沒有多少人會關注內容最終的歸屬權,能夠耐心的看完整篇文章已是幸事。再加上手機瀏覽器、微信、網站的分流,APP的價值蕩然無存。
科技媒體們到了移動互聯網,也存在工具型的桎梏,而工具型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早就不滿足于工具自身的價值所在,比如地圖,不僅僅是導航了,比如支付寶,不僅僅是支付工具了,大部分工具型的產品都有了“跨界”的功能,雖然這個功能不是主流,但能夠讓用戶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產品上,這是無奈之舉,也是必然的,純做工具,超低的日活,只會讓投資人逃離,也會讓公司的同事們喪失信心。
所以,科技媒體們的跨界就想到了以內容資訊為核心,以社區為輔的路子,創業家做社區的雄心是最狠的,首頁里面就直接是圈子,資訊排在很后面的位置,虎嗅做的主要是群組和話題功能,36氪則是投融資平臺,鈦媒體的是我造社區,其余有一些則依然依照PC端的習慣,只做內容。
推廣,從零點五開始
說到推廣,就不得不說移動互聯網的兩套規則,一套規則是APP Store,一套規則是安卓系應用商店,任何獨立的APP產品,都必須從這兩個入口入,也許PC端仍能夠有一些遺留,但這個量和APP Store以及安卓系應用商店所帶來的量比,小巫見大巫了。
APP Store自不必說,ASO和刷榜等,科技媒體們顯然是沒這個精力也舍不得花錢,而安卓系應用商店,則大有可為。
從用戶習慣上來說,可能鈦媒體、虎嗅網、36氪、創業邦、創業家、投資界、快鯉魚、TechWeb、好奇心日報、雷鋒網、愛范兒們的用戶當中IOS和安卓系統的應該會各占一半,比市場上3:7的比例略高。
?據我觀察發現,目前幾大科技媒體們顯然和幾大安卓系的應用商店并不親熱,或者說根本不熟悉人家的那套規則,既沒想過花錢推廣,也沒想過資源置換,科技媒體們習慣了省錢。
百度手機助手、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這幾大熱門應用商店中,下載量最大的是36氪,在百度手機助手上的下載量達到了46萬,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幾萬、幾千,單個科技媒體在安卓應用商店上的綜合下載量肯定不到100萬,再算留存率,再算日活,肯定不是一個好看的數字。
之所以說科技媒體們是從零點五開始,是因為他們并非是純移動互聯網創業,人家有PC端的老底兒在,還能有些許的用戶和下載量。
按照鈦媒體、虎嗅網、36氪、創業邦、創業家、投資界、快鯉魚、TechWeb、好奇心日報、雷鋒網、愛范兒們當前的這么多下載量、留存率、日活,和其偉大的夢想是不匹配的,和其在移動端的轉型升級,也是不匹配的,移動端,他們也需要有一個夯實的基礎,目前,還達不到,還是雛兒,需要打磨。
媒體們不習慣在產品推廣上花錢,這個習慣并不好(但像某媒體買百度推廣的關鍵字卻有點兒過了),傳統媒體之所以衰落,和其在網站上的投入也有一定關系,如今到了移動端,就應該遵循移動端的規則,既然是移動端的規則,就應該想著如何把APP這個核心主體給做好,而不是依舊吃著網站的老本,繼續以老本打天下,移動互聯網的天下,還得“燒錢”,還得想辦法去推廣,高貴冷艷,不太適合日漸焦躁的移動互聯網用戶。
末了,再說說產品方面,如果是做APP的產品經理,肯定要把科技媒體們的產品經理抓起來吊打了,BUG挺多,使用起來也非常不便,還有一大批是圖省事兒,只做個初級版本就結束,完成領導布置的KPI,好歹也是媒體,產品也得做的像樣吧。
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天地,科技媒體們的內容固然再好,但載體發生了巨大變化,載體的變化,是可以決定媒體生死的,還是得學習移動互聯網載體下的規則,比如花錢,比如資源置換,比如應用商店,比如產品升級,甭管low不low,做好了就不low。
終歸,還是希望他們好的,畢竟我也是受益者。
文/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ID:guojingdequanzi)用心做一個互聯網領域的原創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