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巴黎氣候大會給世界帶來新的曙光
    陳新光
    2016年02月03日

    2015年12月12日,在195個國家與會人員的熱烈掌聲中,巴黎氣候大會通過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項歷史性協定。法國外長兼大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激動地說:"場上并無反對意見……我宣布巴黎氣候協定通過。"法比尤斯敲槌通過這項歷史性協定。在小木槌落下后,人們不禁歡呼雀躍、喜極而泣、自拍以及引用歷史偉人的名言。在歡呼聲浪持續近三分鐘后,法比尤斯拿起綠色的葉狀小木槌,又敲了一下。他說:"這也許是個小小的木槌,但它可以成就偉大事業。"他的話贏得了更多的歡呼和掌聲。整個會議廳洋溢著歡慶的氣氛,人們開懷大笑、拍背慶祝、擁抱和握手。

    聯合國為達成巴黎協定作出艱辛努力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通過《巴黎協定》的第三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向媒體表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將造福全人類及子孫后代。潘基文指出,這是世界各國第一次共同承諾要控制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共同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協定是多年努力的成果,達成協議表明各國已經找到通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方法。潘基文說,自9年前他擔任聯合國秘書長以來,達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協定一直是他的一個重要任務,對此他從未失去信心。他呼吁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迅速將協議中的相關承諾轉化為行動。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簽字儀式將于2016年4月22日,即世界地球日這一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五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集中了全球頂尖科學家最新的觀測與研究成果,對于全球氣候變暖這一事實的態度,從以往的"可能""很可能"上升到"毋庸置疑"。2007年,在印尼著名的巴厘島召開的世界氣候談判會議上,許多聯合國官員都在擔心僅靠聯合國體系,最終可能無法在解決這一關鍵的全球問題上引領人類邁步向前。盡管談判會議存在爭議而且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但是巴厘島召開的這次會議制訂了一份"路線圖",它旨在促使各方在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之后簽署一份后續協議。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變化大會是簽訂這一后續協議的最后期限,但是在此舉行的多邊磋商進程在還剩兩天的時候因為無法達成一致而陷入停頓,當時各國元首均抵達哥本哈根,而只有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個國家達成了一項被稱為"秘密氣候協議"。

    哥本哈根會議的災難促使包括聯合國在內的許多人將關注的焦點投向了個人、機構、企業界和社會團體的行動,以此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更有效的方式,并在城市和企業等其他層面以及國家層面上應對氣候變化。從中可看出聯合國對達成全球性協議這一緊迫的全球問題做出令人滿意的應對是多么關鍵?;謴投噙叴枭腆w系的努力不是一年內完成的。2010年,首先在墨西哥旅游勝地坎昆開啟了孜孜不倦且靈活的工作,并最終簽訂了《坎昆協議》。2011年在南非德班,制訂了一個開展四年談判的框架,2012年和2013年在巴林多哈和波蘭華沙取得小幅進展后,2014年秘魯利馬氣候會議上的積極努力受到了普遍稱贊,為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達成歷史性協定奠定了基礎。

    在本次巴黎氣候大會,聯合國最終發揮了作用?,F在該由各國、公司、民間社會和社會所有機構---大學、教堂、醫院、服務機構等和地方政府立即而且積極地向前推動這一努力。因此,人類需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轉向清潔能源,改變我們的經濟對礦物燃料的依賴。除了扭轉給整個星球物種帶來的災難,這種轉變還將帶來大量好處,其中包括創造眾多的就業機會,給公共衛生和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好處,而且在我們擺脫礦物燃料的價格波動和容易引發的政治矛盾后,能夠促進國際社會的穩定。就這一努力來說,巴黎可能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正如潘基文秘書長所說,《巴黎協定》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即全球經濟向低碳轉型是必然和有益的。該協定是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標志著世界正朝著一個更安全、更加可持續和繁榮的未來前進。

    為巴黎大會達成歷史性協定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當前,國際社會正致力于就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強化行動達成協議。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不僅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應盡的國際義務,更作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990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22.7億噸,占世界排放量的1/10,而當時美國的排放量超過50億噸,接近世界排放量的1/4。2014年,中國的排放量增加到90億噸,約是1990年的4倍,而美國僅僅增加了5%。中國在2008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碳排放國。1990年,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歐盟28個成員國的平均排放量。

    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積極采取節能與提高能效、優化產業結構等一系列強有力政策措施,2014年實現全國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5.8%,比2005年下降33.9%,有望超額完成"十二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的目標。中國在加快推進國內綠色低碳轉型、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同時,打出"組合拳",積極參與國際談判進程,為完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一是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標。中國提出了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努力早日達峰的目標,明確了中國中長期低碳發展路線圖。這既是有力倒逼國內低碳轉型的"自我加壓",又是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的有為之舉,對加快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作是促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會議達成協議的重要貢獻;二是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國政府已于2015年6月30日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明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努力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的行動目標。

    為巴黎大會旨在達成關于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制度安排的巴黎協議,2015年1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主席并代表中國政府宣布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將于2016年啟動在發展中國家建設10個低碳示范區、開展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提供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并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融資能力。這是中國在氣候治理領域提供的公共產品,是無私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義舉。

    習主席講話不僅為全球治理描繪了富有啟迪意義的藍圖愿景,還為巴黎協議最后階段談判注入強勁推動力,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全力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和治理的積極信號,為巴黎協議談判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持。巴黎協議談判已進入沖刺階段,如何公平合理分擔責任、切實滿足發展中國家資金需求等矛盾仍然突出,全球綠色發展前景亦需信心支持。習主席指出,巴黎協議應該有利于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勵廣泛參與;有利于加大資源投入,強化行動保障;有利于照顧各國國情,講求務實有效。領導人的政治智慧為各方解決談判分歧,化氣候變化挑戰為綠色發展機遇指明了方向,受到各國和國際組織領導人的好評和贊揚。

    習近平主席展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負責任的態度還體現在中國積極建設性的突出作用。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談判陷入膠著狀態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了電話溝通。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巴黎協定》通過后即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對中國在促使協定達成方面所發揮的作用表示贊賞,并強調了美中兩國今后繼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白宮發表聲明說,兩位領導人認識到雙方在去年和今年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聯合聲明以及兩國談判代表在巴黎的密切協調對確保協定達成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美國則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

    《巴黎協定》主要內容和深遠影響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旨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巴黎協定》,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份覆蓋近200個國家的全球減排協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經過徹夜的努力之后,最終協定文本從43頁縮減為31頁,并且內容得到簡化。前20頁是《決議》,這部分相對比較靈活,包括了協議的許多技術細節,以及不需要各國國會通過的部分;后11頁是正式的巴黎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歸納起來,協議中的重要亮點包括:目標: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兩攝氏度之內,并承諾"盡一切努力"使其不超過1.5攝氏度,從而避免"更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后果";法律形式:所通過的協定具有法律約束力,但相關決議和各國減排目標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針對各國承諾的調整機制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的是保證協定得到履行;減排:《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中有187個提交了本國2020年生效的抗擊氣候變化的承諾方案,將每五年上調一次。其余國家必須提交承諾方案才能成為協定的締約方。每個國家都要承諾采取必要措施,并可利用市場機制(如排放量交易)來實現目標;調整:各國應每五年上調一次承諾,以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高目標,保證將氣溫升幅控制在兩攝氏度以下的目標得以實現;執行:不會有懲罰,但會有一個透明的后續跟蹤機制,以保證全世界都能言出必行,在期限來臨之前提醒相關國家是否走在執行協定的道路上;長期目標:各國希望排放量能夠"盡早"達到峰值,并承認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項任務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建議從現在起就采取快速減排的措施。此外,各國承諾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排放氣體與可吸收氣體之間的平衡",以達到凈零排放。換句話說:排放的氣體不能多于通過自然或技術手段回收的氣體;資金:協定指出,發達國家應出資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鼓勵其它有經濟條件的國家也作出自主貢獻。出資的意圖應在資金轉交兩年前通報,以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對可能獲取的資金有個概念。從2020年起,富國每年應動用至少1000億美元來支持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從2025年起增加這一金額;損失與損害:協定承認有必要推動與氣候變化負面影響有關的"損失與損害機制",但沒有具體提出任何相關的金融工具;生效:在排放量占全球55%的至少55個締約方批準之后,新協定正式生效。

    歷史性的巴黎氣候協定將刺激人們對能源、交通或溫室氣體排放量低的五個產業的投資,進而加快世界經濟轉向。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到2030年,生態轉型就可創造約6000萬個就業崗位。一是能源更加環保:能源應為2/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負責,特別是石油、燃氣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為將升溫幅度(與工業時代前相比)限制在2攝氏度,到2050年,能源領域須實現可再生能源占比達50%。國際能源署估計,這一比例意味著至少要額外投入36萬億美元。開發綠色能源還能加快貧窮國家的供電進程并促進這些國家的發展。該領域的就業潛力同樣可觀。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指出,該領域到2030年可創造2400萬個就業崗位。如今幾乎完全依賴石油的國家要加快實現經濟多元化。但化石能源并非即將消失。國際能源署指出,2040年,75%的世界能源仍將是化石能源;二是改變運輸方式:從現在起到2030年,空中客運量將翻一番,空中貨運量將增加兩倍,海上集裝箱運輸量將增加三倍。巴黎協定繼續保護空運和海運,國際能源署指出,應該用生物乙醇和生物氣等綠色燃料來替換至少10%的汽油和柴油。還應該廣泛應用電動汽車。另外還有通過大規模發展公共交通來限制私家車的計劃。預計到2035年為止,這場轉型須投入3萬億美元;三是產業更加節約:為了降低碳對氣候的影響,專家希望制定懲罰污染的碳價格體系。已經有很多企業試圖減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它們回收廢料,朝著關注產品生態理念的方向發展。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一些最耗能的產業(比如鋼鐵、鋁、石油化學)應該完全轉型;四是恢復被毀土地:由于肉類和奶制品消費將有所增長,農業尤其是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大幅增加。為了限制氣候變暖就必須保護森林,恢復被密集型農業和大規模毀林開荒破壞的土地。氣候變暖已對農業生產和利潤造成影響。保證所有人的糧食供給是一項重大挑戰;五是出現新型住房:按照當前的速度,到2050年,該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70%。專家指出,只要到2020年能投資2200億美元,就能大幅減少這一排放量。這意味著要將2014年的投資規模擴大50%。我們會有新一代住房,這些住房的隔離性更強,用新材料建成,能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實現能源自給,并利用垃圾發酵來供熱。

    落實《巴黎協定》任重道遠

    聯合國氣候大會協定的達成得到世界各國領導人的歡迎。峰會東道主、法國總統奧朗德形容協議前所未有;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巴黎協定獲得通過,讓七年來的談判努力圓滿成功,"歷史會記住這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天稱贊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強有力且歷史性的"協定,稱這一協定將成為世界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轉折點";英國首相卡梅倫說,這標志著為保護地球未來邁出的巨大一步;德國總理默克爾說,"巴黎與此氣候政策上的歷史轉折點將永遠連在一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今天稱贊巴黎達成的里程碑式協定是21世紀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她表示:"我們期待就碳定價進行對話,幫助各國政府推行這項重要政策。"

    巴黎氣候協定的確是歷史性的,幾乎整個國際社會首次通過協定承諾共同對付全球變暖。但協定承諾的事情最終能否實現,還有待觀察。巴黎協定達成后,近200個國家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它們現在必須把基本決議變成本國的氣候計劃。而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未來如何有效審核各國的氣候計劃。雖然未來每五年對各國的計劃進行評估會讓氣候罪人遭到公開譴責,但卻無法保證這些國家認真對待它們的氣候目標。然而協定的實施必定仍然是政治人士、工商人士、科學家、工程師和社會要做的工作。

    1750年的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本世紀以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平均每年增加1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47%來自能源供應,30%來自工業,11%來自交通。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超過了400毫克/升關口,達到過去80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如果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速度和規模,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就無法遏制,生態系統及人類社會將處于極大的風險之中,這正是國際社會要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因。在該協定中,各方指出:"在減排方面還需要更大的力度。"曾擔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副主席(該委員會于200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法國氣候學家讓·茹澤爾說:"如今,一些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得以發展并具備了競爭力。我們一度嘲笑的電動汽車在進步。今年有望看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停滯,因為中國已經投身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領域。我希望碳排放量大幅增長的印度也能走中國這條路。"

    巴黎氣候大會是新的歷史起點?!栋屠鑵f定》對此做了最佳詮釋。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綠色經濟是長期的戰略性任務,關鍵在世界各國的行動。未來全球氣候治理仍征途漫漫,但我們通過此次巴黎氣候大會,可以看到兩點并予以肯定:首先是《巴黎協定》將對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起到倒逼和助推作用,因為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也是一個新興大國的歷史責任;其次《巴黎協定》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一樣,將成為未來全球發展的新平臺和新規則,可以說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這一平臺上的表現。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