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年,不少關于學生自殺的校園新聞躍入眼簾,令人傷感痛惜:合肥師范學院一名大四女生因考試不理想,從20樓躍下;陜西省澄城縣一高一女生因學習壓力服敵敵畏自殺,后經搶救脫離危險;濟南天橋區一初二女生因作業問題跳樓自殺;杭州主城區一小學四年級男生因作業未完成跳樓;鄭州一小學五年級學生因作業未完成被批鬧跳樓……許多事件目前雖仍在調查之中,但根據遺書及初步情況了解,多是與學業有關。
地域不分南北、性別不分男女、層次不分高低、校園不分內外、誘因不分你我,僅僅一周時間,發生這么多起學生自殺事件,雖有網絡聚集效應因素,但也足可引起教育機構及社會、家庭的共同警醒。在筆者看來,眾多悲劇的產生,固然有著其個體的特殊因素,但卻不能回避長期以來,我們從家庭、社會、學校到學生個人,都過多地關注了教育的“成功結果”而忽略了教育的“成長過程”——這樣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的存在。
美國著名教育家、哥倫比亞特區大學副校長、教務長肯·貝恩,被譽為美國最好的大學教師之一,他在國際暢銷書《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生》一書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都有一個“貪圖享樂的大腦”,如何將學習變成快樂的事情,決定著學生的成長。而要讓學生輕松獲取快樂學習的喜悅,其秘密“就在于享受過程,而不僅僅追求結果?!?
是的,享受成長的過程,而不是追求成功的結果,這不僅僅是學生所應當具備的心理素質,更是社會、家庭、教育機構所應當秉承的教育理念。學生享受成長過程的前提,正是社會、家庭、教育機構要真正著眼于學生的成長過程,著眼于學生在不同階段所能夠承擔的身心負擔和心理狀況,從而為學生設計出更加快樂、自覺、主動的學習環境,而不是把學生的每一步都打上深深的成功烙印。也就是說,在孩子們的成長階段,社會各界和校園內外都應該多一點“成長學”,少一些“成功學”。
而在目前,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進入社會之前,我們在學生身上還是關注成功多了一些,沒有專注于學生的成長,許多時候,往往將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成功”或者“進步”視為成長。何時見得?學校里根據學習成績進行的分班,意味著進入“優班”是一種成功;升學考試,意味著進入“好學?!笔且环N成功(哪怕是交了“自愿贊助費”);愛好興趣培養學習,喜不喜歡并不重要,關鍵是看是否成功地考到了N級證書;當一個“乖學生”還不夠,當上了“干部”才是一種成功……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密密麻麻布滿“成功的階梯”,用無數的“成功”來驗證是否成長,而學生的心理狀況、身心負擔則少有關心。
在這樣一步步的“成功驗證”中,成長的質量由“成功的數量”來評判,學生的自我意識受到極大限制。自然,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會感受到學業之中無處不在的壓力,學習又哪里會有快樂可言?也無怪乎青年作家呂洪亮在中篇小說《五月六月》中留下“天下諸業,求學最苦”的感慨了!因為,在來自家庭、社會、校園、同學間的成功壓力面前,各種各樣的成功就是學習的目的,而其中的高分自然更是理所當然的成功標志。
肯·貝恩在他的書里,描述一位高中生的話:“我的唯一目標就是高分。如果得不到,我就十分自責?!边@其實正是來自家庭、社會、教育機構各方面關于成功的明示和暗示所形成的心理定式。沒有得到高分,或者沒有完成相應的“成功測試”,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心理恐慌和自責,當心智并不成熟的學生們,自己的成長一直伴隨著“成功”壓力時,在一定的時間,部分學生心理上產生過于沉重的負擔,個體悲劇自然難免。
成功本來只是外在形式,一種單向的評價方式;而成長包涵著由內而外的諸多變化,最根本的在于身心健康。對于教育來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是評價學生成長的最重要“指標”,開設的課程及其學業成績,只是為實現這一最重要指標所采取的手段和工具。讓學生的學習快樂起來,其實是讓學生的成長快樂起來。我想,這應當成為家庭、社會和教育機構的共識。
在《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生》一書序里,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教授說:“千萬不要忘記,學生的成長才是一所大學聲譽的最重要、最長遠的根源?!鄙鐣鹘缱匀粦攲W⒂趯W生的成長,而不是學生的成功;而讓學生明白學習只是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在不斷的測驗中看到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也同樣重要。愿通過相關措施,讓學生健康成長,而不要迷失于“成功階梯”之中,從而讓孩子們快樂多一點,我們身邊的校園悲劇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