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專家學者話兩會】陳新光:中國仍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陳新光
    2016年02月22日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備受世人關注。2015年中國GDP增速從2014年的7.3%降為6.9%,這一增速符合中國政府2015年初提出的2016年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中國挺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可以說,世界近代歷史上還沒有其他大國有過如此成功的記錄。必須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正處于結構轉型和增速換擋期,勞動力供給、資源環境成本、技術趕超空間和外部市場需求等因素正在發生變化。為此,在世界一些論壇上傳出唱衰中國經濟的尋常聲,甚至認為中國是此輪全球市場動蕩的"替罪羊"。中國經濟在進入新常態后,無論是從需求側看,還是從供給側看,都仍然具有實現較快增長的潛力,將繼續充當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貢獻全球每年增長的大約30%。

    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8.7%,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而同期全球經濟平均增速僅2%。2015年,中國GDP增速為6.9%,依舊是全球經濟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可以說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特別是中國的中產階級規模迅速擴大,他們成為消費的動力。根據瑞士信貸最新《全球財富報告》,目前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已達1.09億,超過美國的9200萬人。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新近研究的結果顯示,中國私人財富總量在亞洲居首,在全球位列第二,僅次于美國。面對不斷增長的需求,很多外國公司都在謀劃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偛吭O在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全球投資趨勢報告》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成為全球外國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國,也是中國自2003年以來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國吸收外資規模再創新高,其中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575家,同比增長11.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813.5億元人民幣(折1262.7億美元),同比增長6.4%(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非金融領域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36404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6423億美元。

    三大戰略,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審時度勢深刻把握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大勢,以宏闊的全球視野和卓越的戰略遠見,相繼提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不僅為調速換擋中的中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提振了世界信心,彰顯了大國擔當。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例,中國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絲路基金,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以開放思維重構世界經濟秩序,凸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擔當"。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0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3987份,新簽合同額926.4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4.1%;完成營業額692.6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5%。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2016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2015年4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獲批,長江經濟帶形成了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2015年10月,長江經濟帶覆蓋的11省市共同簽署了長江經濟帶旅游產業合作宣言。目前,長江經濟帶的合作也步入了一個新階段,根據最新公布的各省份2015年主要經濟指標,長江流域9省2市中,9個省份的GDP增幅達到或超過8%,其中重慶以11%的增幅繼續領跑全國。

    中國消費及投資需求刺激經濟持續增長

    各國消費變化的規律顯示,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將普遍增長,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在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過程中,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尤其迅速。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并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新空間巨大。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主體結構的變化以及消費選擇空間的擴大,將產生巨大的消費需求。以汽車需求為例:2014年,中國每千人擁有106輛汽車,這一水平比美國的800輛少694輛,比德國的620輛少514輛,甚至比韓國的340輛還少234輛。若以韓國作為標桿,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還有兩倍的增長空間。據最新調查,1980年以后出生的消費者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其消費傾向明顯高于1980年之前出生的城鄉居民。根據阿里研究院和波士頓咨詢中心的研究,從上層中產階層的情況來看,與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相比,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消費支出要高出40%。還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也擴大了消費選擇的空間范圍。正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物流技術的現代化,使這種巨量消費成為可能。根據阿里巴巴公司公布的數據,2015年"雙十一"當日天貓成交額突破912億元,較上年增長近60%。據商務部發布的訊息,除夕至猴年正月初六,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7540億元,比2015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1.2%。

    資本的進一步深化也將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所謂資本深化,就是人均資本存量不斷擴大的過程。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最新國別比較數據:按購買力平價測算,2011年中國勞均資本存量不到美國的1/5,只有日本的1/4,這足以說明中國投資增長的空間十分巨大。雖然中國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與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推進加快,將釋放大量的投資需求。城鎮化的發展空間巨大,城市間、城市內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地下管網建設、城市環境整治、舊城改造等將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拉動大量的投資需求。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將加快,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的空間將會進一步擴展,這些都將對新的機器設備產生大量需求。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也蘊藏著大量的投資增長潛力。一方面,提高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和增強其公共服務能力將形成很大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因發展的不平衡而引致的產業轉移也會催生大量的投資新需求。

    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旺盛

    在大宗商品低迷之際,中國依然是全球市場需求的"救世主"。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原油、大豆和鐵礦石等進口創記錄,銅進口創歷史次高。有經濟分析家認為,在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挫,多個商品價格甚至跌破2008年金融危機低點,中國逢低大量買入,表明經濟增長動力依然強勁,反過來,這也將支持大宗商品加快"驅熊入牛"。

    中國因素是決定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關鍵性力量。根據IMF的統計,在2014年以PPP計算的全球GDP占比中,中美兩國占比分別為16.6%和16.1%,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根據匯率法和PPP法所測算的平均值,中國占比在34%左右,而美國在19%左右。石油和銅、鐵礦,這些工業"大塊頭"進口量與中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中國進口的商品中,原油進口規模蔚為可觀。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原油進口規模達到史無前例的3.34億噸,進口同比增加8.8%,至3.34億噸,大約相當于每天進口670萬桶原油。行業研究機構安迅思預計,中國2016年的進口量將總計740萬桶/天,超過美國的726萬桶。2015年1月至11月,中國進口糧食1.12億噸,比2014年多27.3%。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主要買家,進口了美國25%的大豆和40%的棉花。許多經濟分析師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將是一個見底企穩的過程,大宗商品也料將在低迷中不斷看到希望,中國需求量依舊是世界大宗商品價格的晴雨表。

    就業形勢穩定,是中國經濟發展強勁的最大亮點

    失業率指標是判斷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一直以來,失業率數字被視為一個反映整體經濟狀況的指標,是每個月最先發表的經濟數據,所以失業率指標被稱為所有經濟指標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場上最為敏感的月度經濟指標。在春節后首個工作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透露,2016年1月份,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范圍從31個大中城市擴大為全國所有地級市后,調查失業率數據為4.99%,而美國2016年1月失業率為5.00%。對于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就業能保持這樣的水平相當不容易,正如李克強總理說,"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這是中國經濟近一個階段以來最大的亮點。"

    2015年中國經濟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長,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45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0410萬人,新注冊企業443萬個,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背景下,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沒有減弱,實現了就業逆勢上揚,點亮中國經濟的目標,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比較快,所以我們的就業結構也相應有所調整,就業的彈性系數有所提高。雖然GDP的增速下降了,但是因為就業彈性系數提高了,所以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概有100多萬人就業。這些就業的出路主要在第三產業,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一個利好;二是我國就業政策的針對性強。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的措施意見,這個文件涉及9大領域,30個方面和96個政策;三是2015年以來,各級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都十分重視就業,把就業作為保民生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實。2016年,中國還將在科技創新、企業設立、信用擔保、創業投資等方面采用更有力的措施,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供給側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強大推動力

    中國的家庭儲蓄占GDP的近50%,儲蓄率仍處在高位,屬世界最高水平,資本積累能力仍然很強。無論是從率先實現追趕的日本看,還是從后起之秀的亞洲四小龍看,高儲蓄率都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過去30多年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平均達到42.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9倍。這種高儲蓄率既受益于中國較低的人口撫養比,也受益于崇尚節儉的文化傳統,綜合判斷,中國仍然可以維持較高的儲蓄率,為資本積累創造必要的基礎。政府可以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撬動私人投資,包括利用公私合作的方式建造基礎設施。此外,中國擁有3.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排名第一。

    中國已是研發投入第二大國,目前正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特別是正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和相關戰略的實施,各類創新成果將不斷涌現。不僅如此,中國的人力資本也在快速積累。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年度高校畢業生最多的國家,2015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已達到750萬左右,超過很多歐洲國家人口的總數。中國高素質勞動力的快速增長有助于拓展中國的技術前沿,并有助于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制造業的效率提升和技術進步既存在較大空間,也有堅實的基礎。技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產業的附加值率,產業的附加值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技術水平。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只有20%左右,而德國、日本、美國則達到32%、34%和35%,分別比中國高12個、14個和15個百分點左右,這說明中國的技術水平和技術效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同時,必須看到進入2016年,全球經濟、特別是各國股市急劇下跌,中國經濟也面臨十分復雜局面,既面臨發達國家的高端擠壓,也面臨新興經濟體的低端擠壓,由此帶來很大的挑戰和新的不確定因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農歷新年后首次講話中,強調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每逢困難會更加堅韌,越遇挑戰會越戰越勇。一旦經濟真的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苗頭,政府的"工具箱里還有很多工具",該出手時會果斷出手,更加主動作為。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問題上,不禁使我們想起德國前總理、著名經濟學家路德維?!ぐ9轮晾砻?經濟學有一半是心理學",用這句話來研究和看待當今的中國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現實意義。因為在"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正緊緊圍繞制造強國的戰略部署,堅持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打牢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推進實體經濟由大變強,戰略重點從總量擴張轉向能力提升,核心在于堅持創新發展,提高實體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一定能夠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和預期增長的目標。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