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但是否能用好“筆桿子”,從來都是定國安邦的大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歷史上,蒙元帝國利用烽火和馬背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效率最高的信息傳播體系,發軔于民族主義和尚武精神的對外征服欲望成為蒙古各部間的普遍輿論共識。今天,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其強大的傳媒行業能夠為美國內政外交給予有力支持,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
某種意義上,一個國家有怎樣的需求,就會發展怎樣的信息傳播媒介。華夏文明不以對外擴張為傳統。中國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者,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多種宗教和睦共處的國家。維護國際和平,促進國家發展就是中國當下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需求。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媒體在媒體的一般屬性和角色之外,更應該注重堅持正確的導向,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激發全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在很多領域里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要追趕一兩百年落下的路,西方發達國家的參照,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的鮮明對比,共同孕育了各種思潮間的張力,輿論場的分化和多樣性是社會巨變在公共領域內的客觀反映。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上,基于分化和多樣性的討論來得更加直接和激烈。很多有建設意義的討論所凝結的公眾輿論都變成了政府決策的依據和推動中國善治一步步完善的重要力量。
但信息產品制作和傳播門檻的降低,尤其是“自媒體”的興起,不只豐富了受眾的信息來源,同時也給媒介治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大都接受過基本的職業培訓和教育,對信息的采集處理和發布有著一整套職業操守和規范。但這些規范、操守和專業投入未必轉化為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
媒介治理領域的新挑戰與新問題不斷出現。一個事倍功半的監管體系之下,很多劣質新聞甚至虛假信息在新媒體領域廣為傳播,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在很多細分的媒介領域造就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媒介市場微觀生態。
加拿大媒介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在很多情況下,百分之十的事件引發了百分之九十的后續反應,我們往往被那百分之九十震驚不已,卻唯獨看不見整個事情最初的本源?!辈┭矍虻摹靶侣劆I銷”可以按照受眾需求量身定做,制造最抓眼球的賣點,進一步擠壓了規范生產的信息產品的生存空間。點擊和轉發與經濟利益直接相關,專業生產低俗化信息和營銷假新聞成了產業,即使被挖出來,懲罰也十分有限。那些發揮了極大作用的網絡名人卻大都免責處理。違規操作成本極低,利潤卻極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唯利是圖的人又怎會顧及社會影響。
久而久之,媒介生態惡化,媒體傾向于制造噱頭,歸根結底是為了培養受眾對刺激的需求。這不啻于一種精神大麻。消費社會從不擅長制造產品,但惟獨擅長制造對產品的需求,因為人們喜愛的其實是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當媒介市場與消費市場等量齊觀時,媒體的公共屬性也就蕩然無存了。長期浸淫于此,一些傳統媒體也會降低標準,也走上低俗化的不歸路。
某衛視的“引力波”節目風波中我們看到的首先是嘉賓和主持人對節目參與者無情地諷刺和挖苦;明星真人秀節目把孩子的童真作為盈利的看點,自鳴得意,一發不可收拾;“上海女江西逃飯”事件中莫須有的新聞事件在極短的時間內撬動了各路新聞資源參與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討論;“上海地鐵鳳爪女”事件中一個不守公德的“小丑”反復借助炒作抬高身價;廣受歡迎的“回鄉筆記”大潮中我們看到的是一批心懷戚戚焉的“新市民”隔岸觀火地在城里肆意消費家鄉的悲涼。
讀一本壞書損失的是讀一本好書的時間。同樣,魚目混雜的媒介生態中人們獲得有價值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需要追問的是,相比剪報時代,我們獲得信息的便利程度真如技術進步所宣誓的那樣巨大嗎?信息傳播鏈條上,組織策劃者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以受眾獲取信息效率的損失為代價的。
媒介融合中,好的進步舉步維艱,壞的領域卻很快水乳交融地融合到了一起,進一步加深了“輿論漩渦”。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上周五有關新聞輿論工作的表述不僅事關黨的媒體,也與中國的每一個受眾有關。
我更愿意理解為那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對新形勢下加強媒介治理的一種意志宣誓,是對現有媒介生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的有力回應。很多針對黨內媒體工作者的表述放在大眾傳播領域如此集中地傳播是少見的,但也是直言不諱,開誠布公。論述本所包含的深度、廣度和維度幾乎涉及了媒介管理、維護、運行、融合和發展的各個領域。這次講話凸顯了中國全面提升媒介治理水平需求之迫切,也體現了中國的決策者對中國媒介現象所涉及的現實問題的基本判斷,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
從印刷到廣播,從電視到網絡,再到社交媒體,媒介形態的演進見證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國家對媒介生態的治理也是在不斷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新機遇和新需要作出調整和校正。對于過去我們無能為力,但我們永遠可以改變未來。希望習總書記這次對新聞媒體的關注能夠激濁揚清,為中國的媒介治理范式的進步開一個好頭,推進法治進程,讓那些好作品、好節目、好文章、好策劃和好理念有舞臺,有市場,有觀眾,有影響,有回報;不斷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和鑒賞水平,讓抵制低俗、炒作和假新聞成為普遍的社會共識和受眾自覺;大幅提升作惡者的違規違法成本,讓那些唯利是圖的炒作人和別有用心的造謠者無處藏身。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報紙與太陽一樣,它們的使命都是給人帶來光明?!辈徽摵畏N文化和制度,不論哪個國家還是地區,好的媒介作品都是有思想,有溫情,有品質的“正能量”的結晶。媒介作品的批判不是為了審判,而是為了建構;媒介作品揭露假惡丑也不是為了聳人聽聞,而是為了弘揚真善美,讓人們對知識有崇敬,對人性有悲憫,對真愛有追求。就仿佛好的戰爭小說或者電影本質都應是反戰的,從不鼓勵好戰一樣。
關于作者:李洋,中國日報駐四川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