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楊昆福  >>  正文
    【專家學者話兩會】楊昆福:中國"供給側改革"為世界經濟改革提供新路徑
    楊昆福
    2016年02月29日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如何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全球經濟整體走勢面臨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大環境之下,繼續保持穩健發展,不但攸關中國經濟發展大局,也牽動著國際經濟整體發展態勢。為了有效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挖掘中國經濟發展新潛能,中國領導高層在頂層設計層面,轉變經濟發展思維,創造性地建構出經濟改革的新模式,這一模式便是近段時間以來各界普遍熱議的"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全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于去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在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提出無疑向外界釋放了中國領導高層在經濟改革與發展模式上將融入創新性發展思維,并為推動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勁動能的積極信號。此舉不但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新路徑,也將對世界整體經濟發展產生正面效益。

    當下的高頻詞"供給側"是與"需求側"相對應的,它們同為經濟發展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一提及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相關議題,相信不少民眾首先想到的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亦即投資、消費和出口。而涉及如何改革的問題,往往都會想到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這其實便是"需求側改革",也是西方凱恩斯學派論述經濟結構改革的落腳點。這一經濟發展思維模式相對著眼于短期經濟的增速,在特定歷史階段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較為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也對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然而在新的形勢之下,特別是世界經濟面臨嚴峻的下行壓力時,這種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似乎遇到了瓶頸。穩增長、調結構及增效益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開拓新的經濟改革及發展思維模式的迫切性已變得越來越高。

    在如此情勢之下,從勞動力、土地、資本以及創新四大要素入手的"供給側改革"便應運而生。"供給側改革"以促進經濟潛在增長為路徑,通過對上述四個要素的結構性改革,增加各個要素的活力與有機聯結,從而最終促進經濟的增速發展。其改革的關鍵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通過對四大面向的改革,使得"供給體系"更能有效適應"需求結構"的發展與變化。通俗而言,就是從供給方面入手進行經濟結構性改革,從而使"生產"能更為有效地滿足"消費",進而拉動經濟成長。

    在"十三五"期間,"供給側改革"給外界留下了廣闊的期盼空間,如果能順利并有效地開展,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中國經濟發展也必將繼續保持蓬勃發展的態勢。而這一在本質上,有別于西方"供給學派"相關論述的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模式,也必將為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樹立新的典范。去年1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向與會相關各方再次提及"供給側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這一論述,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全球新的經濟形勢之下,為了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與共同繁榮,而向與會相關方提出經濟結構改革的創造性建議,如能得到相關國家與地區的重視,必將產生良好的外溢效益和共振效果,而中國自身"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在不久的將來也將為世界提供促進經濟發展可資借鑒的新路徑。

    【責任編輯:管理員】
    供職于廈門衛視,多家媒體特約撰稿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