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田思露  >>  正文
    田思露:"你住在哪個區?"
    田思露
    2016年03月02日

    "你住在哪個區?"

    在巴黎, 這一定是社交場合陌生人對話之中排在前五的問題。 其實并不稀奇,初相識的人不明底細,沒話找話,談談出生地談談天氣順便扯扯住址, 在情理之中。 可是久而久之,你會發現答案中的區號會基本反映在問話者的臉上。 如果你"恰好"住在六區, 這不僅意味著你可以方便享受盧森堡公園的美景,還意味著你有可能和斯嘉麗約翰遜不時擦肩而過, 如果你入主七區,國會,政府和大使館就在附近,你的鄰居祖上有可能是拿破侖的司法大臣; 如果你駐扎十六區, 你幾乎可以不受可惡游客的侵擾,周圍的人的法語不會出現語病,也不屑于說任何其他語言。 如果你不小心住到二十區, 這就意味著四周飄著中東烤肉的香味,而且估計你每天回家都有點提心吊膽, 如果你竟然說不出號碼, 哦, 我可能要去那邊加點香檳……

    當然很多人只是誠心誠意關心你的居住問題,因為在巴黎找房子是一大難。但是巴黎對住址的在意絕對全球大城市名列前茅。 在紐約你說你住在上東區,只要你看上去不象是坐擁面朝中央公園獨立一層公寓的主兒,和你說你住在中城下城沒有什么分別,反正租金都是那么貴,你出了曼哈頓住在布魯克林?你真chic,那邊現在好時髦。再想想北京, 你住回龍觀我住朝陽門?咱們抱怨一下交通,啥車開過去都走不動,也許早點起能一次擠上地鐵?

    巴黎的房價也是隨之如此,比如六區的價位是不會低于一萬歐一平米的,但與之緊挨的十四區雖然也是歷史豐富,環境幽靜,卻很少上一萬歐一平米,即使是隔一條街就到六區的位置,可能就會因此跌了兩到三千歐一平米。這里面的區別除了能在填表格和對話的時候小虛榮一把之外,更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因素,比如孩子讀書。

    聽上去很耳熟吧,仿佛回到了中國。只有好的中學才能保證好的大學,在法國這點和中國類似,但是中國的公立高中還是大部分實行考試選拔制度,這里的中學雖然也看成績,卻還是和區域非常相關,好學校大都在左岸的那幾個區加上右岸的十六區,如果你成績優異,可惜投胎不佳,可能這輩子和精英教育的"大學校(grande école)"就沒有緣分了。 比如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在巴黎政治學院短期任教時, 學校要求上課之前給學生發一份基本情況的問卷,其中有一欄上填寫父親的職業,除了讓她驚訝母親的職業不在上面以外,更讓她驚訝的是班上學生背景十分相近,父親基本都是公司總裁,銀行家之類。當然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更高的家庭基本更重視教育,這個全世界基本相同, 除了幾乎全民動員要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東亞和猶太家庭。

    但畢業后的出路, 全世界卻不見得相同。 由于社會上創業的氣氛不是十分濃厚, 法國青年們的出路大部分在法國大企業和政府部門。 法國大企業高管都是出自大學校幾乎是不成文的規定, 如果教育背景不夠格,只能在小范圍內升遷,當上高管的機會微乎其微。 而法國的總統和政府高級官員幾乎全部出自l'ENA(E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 即使是專業人士, 情況也基本相同, 因為與所面對的客戶是同一文化背景畢竟有利于建立溝通。

    說到文化背景,想起我曾問一位紐約時報的歐洲編輯他們和法國的刊物的區別,他回答得簡單"階級", 法國不同的雜志面對不同階級的讀者十分明顯,而美國的刊物基本不太以階級劃分,至少盡量不。

    要說美國沒有階級劃分是不可能,美國雖然年頭短,但幾百年的歷史也足以建立階級秩序,鞏固一些東海岸old money根深蒂固的地位,美國的常春藤大學也是精英教育。但是美國的文化不太把階級挑明, 甚至故意淡化之以讓普通大眾喜聞樂見。 比如小布什雖然出自最具權貴的家庭, 當年競選的時候還是一副德克薩斯農場主的形象,說話也盡是語病,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張聰明有效的牌。 再者, 美國社會還是比較崇尚個人奮斗, 公司不太論資排輩, 也有很強創業氣氛, 類似硅谷一窮二白的年輕人轉眼成為上了頭條的科技新貴的事件屢見不鮮,這就保證階級之間的流動和新鮮血液的注入。 在法國,階級的影子幾乎彌漫在衣食住行上, 上層階級有特定的衣著方式,旅游度假地點,更有特定的談吐方式。 法國人以一流的品位著稱,品位這東西本來就是貴族化的產物,其最根本并不是奢侈的物質,而是高雅文化。 而對高雅文化的熟知并不是課本上可以教的,它來源于長期浸淫于最優秀的書籍,餐館,劇院和博物館當中,除了需要花費的費用外,更多的還是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有閑階級的證明。于是不僅把上層階級和其他階級區分, 也讓上層階級之間才有共同語言,從而穩固了精英階層的組成,排斥了外來者。

    階級的產生在任何社會都是自然而正常,背景類似的人久而久之形成一個群體,并且保持相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模式,這就形成了階級。 想當年,法國經過多次反復血腥的革命試圖消滅階級的存在,讓國王斷頭,讓貴族削爵,而并無法消滅貴族階級文化傳統。 可見其力量之大, 根基之深。 其實階級的存在同時也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的標志, 上層有閑階級給人們帶來最高成就的科學哲學和藝術,以及最高級別的奢侈品, 龐大的中產階級更促進了社會的健康和富裕, 但階級之間的近親繁殖,缺乏流動性卻讓社會走向僵化。 不僅一個高福利和舒適的環境會讓人們缺乏奮斗的動力,青年人對前途改變的無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人人都得過且過,缺乏信心, 這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就會減弱。

    中國流行最廣泛的法國小說《紅與黑》的主人公于連早已經被妖魔化成一個小白臉和野心家。 但如果細讀原著, 發現他不過是一個出身貧寒卻志向遠大的外省青年,對榮華富貴并不甚渴望,夢想著能象拿破侖一樣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而在拿破侖之后的復辟王朝社會保守黑暗, 由于出身的限制, 他只能強忍憎恨和教會的偽君子周旋,依附于巴黎的達官貴人, 由于始終未曾愿意真正出賣靈魂, 也未曾真正能夠對抗強大的社會階級,最終打回原型,走向滅亡。小說發表后的兩百年間,全球范圍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已經有了太多的變革, 現在包括法國在內的絕大部分國家都有好得太多的情況, 法國也在逐漸地改革促進創新和公平。 而讓人無法忘卻的是, 于連在牢不可破的階層中不斷的掙扎過程不僅體現了一個弱小人物能有的生命力,也展示由于階級的限制給優秀人施展才華的障礙, 而這種障礙無論大小都對個體乃至整個社會有著道德,心理和發展上的危害。

    我們想看到的是, 青年人只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就創造他們想要的明天, 他們不需要做降低道德水準, 做違心的事情來作為成功的妥協,只需要在地下室和車庫而不是高檔社區里就悄悄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作者微信公眾號"瓦爾涅街":verneuil45)
    【責任編輯:管理員】
    任職某國際投資銀行,曾駐紐約,巴黎,現居香港。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