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開辟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和制度設計上的獨創性貢獻。
人民政協是植根于植根基本國情的政治制度
人民政協制度最早產生于民主革命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合作、共同奮斗的結果。人民政協承擔了建立新的國家政權的歷史使命,形成了政黨、政協、政權三個系統互為支撐的國家政治制度架構,這是深深植根于中國基本國情的政治制度。如今,這一制度提供了一種有別于西方模式的民主政治架構,豐富了世界政治制度的形式,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本質,是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經濟政治、穩定繁榮、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新中國67年的光輝歷程和偉大實踐,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了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國人民只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吸收外國先進文明成果,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就一定可以創造出最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反復證明,人民政協制度有利于廣泛凝聚共識、有利于不斷增進團結,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協會議與人民代表大會同為代表廣大民意的機構,同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構成,同為不可缺失的國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這兩種制度所集中體現的是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不僅構成了國家制度層面上的民主形態,還共同完善了我國全方位的民主政治制度框架。隨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斷探索,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認識也在進一步深化,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人民政協事業定會不斷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早在2006年初,《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出臺,它是中共中央首次就人民政協工作頒發文件。中共十八大再次為人民政協事業大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在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首次明確"協商民主"概念,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對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作出了進一步部署,將"協商民主"定位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并形成了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全方位部署。加強和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現已成為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也是深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通過人民政協實現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把協商民主貫穿政協履職全過程,不斷提高人民政協的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今天,我國人民政協不僅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愈發凸顯協商民主這種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特有形式的獨特優勢。各級人民政協正以奮發有為、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容和形式,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小康目標,凝聚廣泛共識、注入源源動力。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這個重大判斷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深厚的歷史根基。從理論層面全面認識這個重大判斷,需要進行深入的國際比較、歷史考察和實踐總結。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民主。進入21世紀,西式民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和麻煩,引起世界人們的反思。表現在被輸入西方民主模式的國家,大多數是"水土不服",特別是人們看到,蘇聯解體后的獨聯體國家經濟停滯不前,許多國家還爆發了戰亂、政局動蕩,一些被西化后的國家,還陷入以種族矛盾為背景的沖突和仇殺,還在愈演愈烈的烏克蘭危機,正在成為東西方戰爭的敏感地帶。同樣的中國,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風險挑戰,保持了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先后超過歐盟、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引起世界矚目。這個鮮明對比動搖了西方許多人對自己制度的信心。美國著名智庫人物福山曾在20多年前提出美國民主是不可能超越的"歷史終結"模式,但現在他的專著《美國政治制度的衰敗》中,認為美國政治制度三大主要的結構性特征"都出了問題",承認"隨著中國的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著名政治家李光耀說:"美國人的問題是,他們帶著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制度的想法介入,結果是一次又一次證明他們錯了,他們沒有改變世界。"早在1954年全國人大建立后,針對人民政協要不要繼續存在的問題,毛澤東主席就曾專門召開座談會指出:"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的領導人物一起來協商新中國的大事非常重要。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性當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協仍有存在的必要。"如同周恩來總理指出:"新民主主義的議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決,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協商和反復的討論。"這就提出了選舉表決式民主和協商討論式民主并存的思想,確認了兩種民主形式并存的體制框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協商民主上升到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高度,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把社會主義的協商民主建設推向了新階段。
我國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具有獨特的優勢。67年的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豐富實踐反復證明,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選舉民主一般以區域為組織單位開展活動,具有覆蓋區域范圍廣泛性的特征;協商民主注重與黨派、團體、界別及其代表人士協商,協商中可以黨派、團體、界別和個人名義發表意見,具有囊括縱向構成的政治包容性特征。選舉民主重在投票表決,一人一票、體現權利平等;協商民主重在決策前的商量溝通,尋求最大共識和民意基礎。選舉民主通常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協商民主實行求同存異原則。選舉民主重在表決程序和形成結果的規范,協商民主更注重話語權和影響力,討論生動活潑,方式靈活多樣,為決策提供多種參考和選擇。這兩種民主形式有機結合,優勢互補,不可或缺,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備和充分。由于協商民主鼓勵發表真知灼見和表達不同意見,有利于掌握實情、體現民意、發現真理和明辨事理。由于協商民主在我國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和領域開展,有利于人民群眾在選舉前后、決策前后都有持續經常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管理與監督的權利與機會。人民群眾通過協商渠道表達意見和訴求,可以使一些個別、分散的意見通過其代表人物的概括、綜合,加以系統、理性、有序地表達和反映,避免或減少了各種的非理性表達,有利于社會穩定團結。黨和政府也可以通過協商渠道宣傳主張、凝聚共識,把黨的主張和決策更好地轉化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盡管這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還需要不斷付諸實踐和完善,但隨著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發揮,實現小康目標的中國夢更加需要擁有堅強的政治制度作為保障。
奮發有為,積極履職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熱切,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更加強烈;另一方面,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帶來的利益摩擦、觀念碰撞也更加頻繁,達成廣泛共識的必要性比以往更加迫切。當前,我們更應牢牢把握人民政協是發揚民主的平臺、政治協商的平臺、統一戰線的平臺的屬性,充分發揮人民政協聯系廣大群眾、代表各界人士的優勢,更好組織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開展協商議政,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主題,鼓勵和支持各種意見的交流交鋒交融,通過改進工作方式方法、規范細化程序機制,更好地創造多向交流的環境,更好地搭建協商溝通的平臺,努力創造暢所欲言、寬松活躍的民主氛圍。與此同時,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關鍵在于提高協商民主的有效性。這就要求積極拓展協商內容、豐富協商形式、增加協商密度,建立健全協商議題,提出、活動組織、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機制,不斷提高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只要把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全過程、各環節,就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時代,做好協商民主的大文章,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凝聚廣泛共識、匯聚磅礴力量。
目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新形勢、任務賦予人民政協更重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也為人民政協更好地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政協必須乘勢而上,積極作為,有效履職,更加堅定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就為人民政協更好地履行職能、議政建言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對政協委員履職提出了要牢牢樹立四種意識的要求:一是責任意識。因為政協委員是政協工作的主體,責任重,影響大,社會關注;二是自律意識。要求政協委員要切實加強作風建設、樹立良好形象。要加強學習,加強廉潔自律,加強委員隊伍建設,發揮引領表率作用;三是學習意識。因為學習是人民政協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重要途徑。政協委員要適應新崗位、新情況、新任務,提高履職能力,就要通過學習解決好政協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委員集中學習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簡單的你教我學,而是以充分研討交流為基礎的創造性學習,堅持帶著問題開展學習;四是參與意識。當前,我國社會已經呈現出階層分化、利益調整、思想多元、矛盾凸顯、訴求增強等特征。這就要求政協委員研究問題要更深入一點,提出建議更直率一點,為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提供有益參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艱巨任務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肩上。目標越偉大,前景越光明,使命越艱巨,責任越重大,越需要匯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我們要以必勝的信心、昂揚的斗志、扎實的努力投身新的歷史進軍,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