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
    陳新光
    2016年04月01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描繪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綱領性文件。其中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建議》的精髓和主線,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一、習近平總書記勾勒"十三五"規劃的藍圖

    2015年"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十三五"規劃編制展開不同主題的調研并作出指導部署,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做出四個方面的研判,為我們勾勒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一是"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振興東北等地區老工業基地、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調研考察時再次強調,"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正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克難時期。"要立足于"十三五"時期,放眼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在關系到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關鍵階段上,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克服既得利益的強大阻力和障礙,把"硬骨頭"啃下來,從而在制度變革的探索中獲得解放生產力;二是 "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調研考察時再次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新常態意味著結構的調整與提升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調研時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經濟發展"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還可加上一期,即新的政策探索期;三是"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如何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指出,"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務必政策到位、落實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四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要堅持"六個必須"。而其中"第一個必須"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建議》是"國家智庫"和"外腦"的結晶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除了有54位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組成的"國家隊",他們立足自身專業優勢,以多年研究積淀為基礎,為《建議》起草提供智力支持外,還有在中央堅持開放民主編制規劃的精神指導下,擁有更多的國內外智庫聲音:一是黨和政府集思廣益,科學民主決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為了集思廣益制定"十三五"規劃,中央委托42家單位完成了31項"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研究,形成了117份專題研究報告。這42家單位涵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重慶市智庫發展研究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等各類智庫,足見中央對"智囊"、"外腦"的高度重視。 "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工作中,作為規劃起草牽頭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召開四次專家座談會,邀集吳曉靈等31位專家,對"十三五"規劃相關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督ㄗh》起草過程中、形成文稿后、報送國務院前,都多次通過座談會、專家論證會、咨詢會等方式征求專家委員會成員意見。除智庫外,建議稿還廣泛聽取了地方、社會研究力量和離退休老干部等的意見,最終實際征求意見3176人,收到意見建議2588條,過濾重復意見和建議后總計2292條。這些飽含熱誠與智慧的聲音,為中國走好下一個五年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參考;二是智庫資政建言,貢獻智慧力量。五年規劃,是中國發展奇跡背后的"秘密武器"。重任在肩,承擔"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研究的智庫專家及其團隊將此視為第一要務,精益求精、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如經濟學家林毅夫牽頭的"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動力機制和制度環境研究項目、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魏禮群承擔的"十三五"統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研究項目、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負責的"十三五"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與任務項目、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名譽組長牛文元承擔的中財辦有關綠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牽頭的"十三五"期間行政體制改革思路研究項目等,他們均拿出了扎實厚重的研究成果。中國社科院受托對國家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進行獨立第三方評估:對該領域現有政策方案進行全面評估,并提出修改建議;根據中央提出的方向,代中央部門起草方案。不僅高質量地完成中央交辦的"規定動作",各家智庫還積極實施"自選動作",為"十三五"規劃制定提供一手數據和科學分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集中優勢力量,深研"十三五"時期的改革發展問題,取得了30多項成果。理事長、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親自掛帥,主持完成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改革研究,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王春正還擔任了"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主席。國研中心的研究人員跑遍大半個中國,遠赴一線、深入基層,形成專題研究十九項、背景研究十六項,從'十二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到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從'十三五'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和政策到財稅體制改革研究,從改善民生和收入分配到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成果幾乎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作為"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唯一一位法學專家,他主動向相關部門提交了《關于"十三五"規劃期間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若干建議》。"綠色金融"是"十三五"規劃建議稿中頗受關注的"熱詞"。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對此早有關注,一邊組建專家團隊開展調研,一邊就此主題組織了大量講座、論壇,致力于推動社會各界對"綠色金融"的了解與認可;三是《規劃》《建議》"落地生根",理清思路促進落實。促進"十三五"規劃的制定與落實,是《建議》的旨歸所在。此次《建議》最大的亮點之一,是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在五年規劃中單列為一章,關于"綠色發展"部分所占篇幅也是歷次規劃建議中最長的,提出"實現綠色發展,要做到建設綠色自然,減少生態赤字、提升綠色質量;發展綠色經濟,低碳、循環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共創綠色社會,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培養綠色心靈,讓真善美成為人民的行為準則。"有良策,更需善政。"十三五"時期,正處于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國際分工、全球投資貿易規劃、能源資源版圖、地緣政治環境等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之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許勤華由此提出了關于中國國際能源戰略的深度思考:"在能源對外投資的過程中,應該多用'雙邊'加'多邊'的思維,改變以往單一的能源投資模式,推動我國能源設備和產能持續出口,由單純的'獲取資源'轉型升級為'創造市場''利用市場'。"就企業反映較為強烈的"紅頂"中介問題,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提出:"國家必須對審批行為作出統一標準,提高基層監管能力,加強權力治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對《建議》中教育、醫療等社會民生內容十分關注,提出"'三醫聯動'問題,從2009年醫改伊始就被提上議事日程,至今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需要協調多個部門進行處理。"

    三、"十三五",中國仍然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通過對《建議》的解讀,我們可以勾勒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制定規劃時在質量導向、民生導向和問題導向中蘊含著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科學研判,中國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一是全面小康的內涵在質量導向上,著重體現"五個擴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際上有兩個大前提:"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這次《建議》又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目標要求,分別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和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梢钥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不僅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的既定目標,而且還必須建立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新常態下必須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從GDP的總量來看,中國經濟體量占全球13%,美國大概占22%,加起來是35%。從每年的經濟增量看,中國占全球經濟增量的30%多,美國還是占22%。中美兩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廣受關注。比較樂觀的看法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今后還可以達到或接近8%,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為此中國確定了在'十三五'期間依然要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二是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在民生導向上率要"三個掛鉤"。城鎮化一直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現實的課題,其中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特點是貼近百姓,把增進人民的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議》提出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等目標要求。城鎮化作為穩增長、調結構的一個黃金結合點,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人的城鎮化。2014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7.49億,城鎮化率54.77%,這其中包括了在城鎮居住6個月以上的2.5億左右農民工以及隨這些農民工遷徙的家屬。如果扣除這2.5億常住人口,我國城鎮戶籍人口實際上只有5億左右,占總人口的比例是36.3%,這個數字也就是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這就需要每年城鎮化率提高一個多百分點,大概涉及1000多萬人。未來國家將采取兩個重點措施:首先是拓寬入戶通道,讓有意愿、有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目前已有25個?。ê灾螀^、直轄市)出臺了戶籍制度改革方案。農業轉移人口有了城鎮戶籍之后,享受城鎮的公共服務,最核心的有"五件事"--就業、住房、醫療、社保和教育,有了這五個方面的公共服務,農業轉移人口就可以在城市生活無后顧之憂。其次是加快"三掛鉤"機制,調動城市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積極性。"三掛鉤"就是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掛鉤、中央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除此外,城鎮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帶動新農村的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破解結構性難題,突出問題導向將更重"三個協調"。當前,我國在協調發展方面存在三方面突出的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東北區域間不平衡)和社會文明程度及國民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還不匹配。所以"十三五"期間要更重視"三個協調",推動區域協同、城鄉一體協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的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的后勁。這其中,從縮小收入差距到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從減少污染物排放到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短板問題。針對全國7017萬貧困人口的最大短板難題,國家正在研究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使貧困人口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大精準扶貧力度。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初步匡算有3000萬人;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大體有1000萬人;三是轉移就業一批,通過提高貧困人口的教育程度為他們找到工作崗位,涉及1000萬人左右;四是需要用社會保障的辦法兜底將近2000萬人。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上述措施的落實,到2020年我國一定能夠實現7017萬的貧困人口脫貧,摘掉近600個貧困縣的帽子。

    中國的五年規劃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通過加強對基礎設施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和產業引導等措施促進經濟更快增長,這恰恰消除了市場條件下的增長瓶頸。筆者長期在政府發改委部門工作,先后主持了三個五年政府單項部門的規劃編制工作,曾被評為上海市婦女、兒童發展"十一五"規劃先進個人,對五年規劃編制工作有很深的情結,深感五年規劃的目標一旦通過,就將轉化為國家意志,需要集中各方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各部門各領域綜合發揮作用,實現資源的整合,從而形成一種強大的合力,使各部門、各領域共同促成目標的達成。同時,五年規劃的制定也是一個國家與社會的信息溝通過程,社會各領域可以根據規劃的有關要求廣泛參與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來。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李淯就認為美國應該學習中國制定規劃,讓企業高管們參加到中長期規劃中來,而不是深受混亂的政策信號之苦。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經濟奇跡之路就是以一連串的五年計劃或規劃為基石而鋪就的。偉大的中國夢,一開始是寫在十幾億人民的心頭上,隨后寫在一份份的五年規劃綱要上,最后就寫到廣袤壯闊的中國大地上,寫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里。國家新的五年藍圖已經繪就,需要全國人民通過集體智慧、集體奮斗,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去實現這一宏偉藍圖。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