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能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殤。"李克強總理在今年1月27號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如此強調。最近,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印發了《關于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決定從今年3月底至7月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
1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談及留守兒童;2月中旬,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3月底,多部門決定摸底留守兒童;4月初召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按部就班,緊鑼密鼓,足見中央決心,志在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摸底與兜底
我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恐怕誰都無法給出最準確數字。不弄清楚有多少留守兒童,怎么幫扶?摸底留守兒童確有必要。怎么摸?摸什么?據民政部官員介紹,一是農村留守兒童個人信息,包括出生日期、身體狀況、居住地址、寄宿情況等基本信息;二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及監護基本情況,包括家庭成員情況、父母務工地點、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受委托監護人基本情況、村民委員會聯系人;三是本行政區域農村戶籍人口中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的數量。
摸底是前提,不代表不摸底就不幫扶留守兒童,而是通過摸底更好地幫扶留守兒童。對于摸底工作,網友在叫好同時也表示擔憂,一是摸底會否走形式?二是摸底之后怎么辦?三是摸清了留守兒童的底,一些超生兒童會不會被暴露出來?這些擔憂或非多余。留守兒童是變化的,這就給摸底帶來難度;摸底之后重在兜底,即真正實現精準幫扶,否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就失去意義;對超生兒童不罰款,才能化解超生家庭的擔憂,他們才能配合相關部門。
留與流
留守兒童的特點是留在農村,但是他們的父母是流動的,進城務工,居無定所,像是漂流的浮萍。如果條件允許,家長當然希望將孩子帶在身邊,這樣一來留守兒童就成了流動兒童。解決好流動兒童難題,才能減少留守兒童。而要解決流動兒童難題,就需要城市降低門檻,甚至零門檻,比如流動兒童在流入地的上學應該零障礙,也就是說父母在哪里打工,孩子就在哪里上學,相關學校為留守兒童無條件敞開大門,不應設置任何條件。人們常說:"多開一所學校,少建一所監獄",讓流動兒童接受到優質教育,這是推動他們成才的必由之途。
如果家長實在沒法將家長留在身邊,那么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同樣需要接受好的教育,但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輟學現象嚴重,連基本的義務教育都讀不完,更不要說高等教育了。防范留守兒童,需要家長負起責任,更需要政府部門盡職盡責,畢竟按照法律規定教育主管部門有責任讓轄內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對于一些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除了失學,還處于失親、失管、失足的狀況中,這就更需要政府部門擔起責任。
錢與人
解決留守兒童離不了錢,沒有錢萬萬不能,但是光有錢也不行,最重要的是人。知名公益人士鄧飛說:五年來,我們從400多萬名捐款人手里籌集了26000萬捐款,服務著100萬留守兒童,我們得到了國家和政府很多表彰,但我們發現了公益的局限: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在家里,不在孩子身邊,我們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的。因為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困境問題,另,我們這種單純送孩子"魚"的方式也很辛苦。
誠然,誰也不能取代父母,但是,如果父母實在沒有辦法陪伴孩子,政府部門可不可以組織專業的愛心人士幫扶留守兒童?這種幫扶當然不是送些文具那么簡單,而應該承擔起一定的監護責任。解決留守兒童難題,離不了人,離不了專業人士,離不了前赴后繼的專業人士。
有人說留守兒童是"制度性孤兒",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留守兒童是制度造成的,那就需要重構制度,通過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逐步解決留守兒童難題。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沒有退路,也不能再有絲毫的麻痹大意,否則數以千萬的留守兒童將無法擁有明亮未來,徹底淪為"被耽擱的一代";否則,將有無數個家庭被拖入深淵,我們這個國家將為之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