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進入中國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從最初笨重的商業模式都需要從國外拷貝進來,到如今新的互聯網經濟模式已經紛紛被國外所效仿。然而中國互聯網卻出現了依靠燒錢補貼來助增高估值的怪狀,國外的互聯網行業就看不懂了,以至于對國內巨頭的o2o項目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燒錢的企業如何能長久下去?所以,國內的企業們希冀私有化后重新尋找新的資本市場。那么,企業燒錢怪圈到底是正常還是不正常?
企業為什么要燒錢補貼?這個怪圈是如何形成的?
這就要和如今的互聯網發展現狀聯系起來,雖然80后90后開始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消費人群,但是畢竟基數還擺在那里,居民的消費習慣還遠沒有形成,所以,燒錢補貼一是為了搶占用戶市場,二是為了強迫用戶形成互聯網消費習慣,即使最終的贏家不是燒錢最多的那一個,但行業的形成必不可少的見證了行業企業的發展過程。
另外,燒錢補貼絕不是唯一圈市場的方法,但卻是來的最快的。企業利用本身的資本優勢給予用戶利益,同時利用產品的便利性幫助用戶改善日常,然后,在長期的利益誘導下,該用戶的行為習慣將會漸漸向該補貼企業傾斜,同時還可以為該企業未來的增值提供鋪墊。所以,基于互聯網的優勢吸引資本然后利用資本來進行拓展市場用戶;同時激增的市場用戶為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提供高估值、高增長率的數據和潛力,再次為資本的引入提供數據基礎,這樣就形成了"融資-燒錢-融資"的怪圈,而企業對于此樂此不疲。
補貼燒錢的效果怎么樣?能不能獲得資本的認可?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帶動了o2o的井噴,尤其是以居民生活應用為主的應用平臺在突出互聯網的同時提出線上線下的o2o模式,將原有的線上銷售模式帶到線下形成閉環。這一模式獲得了資本 的認可后,積極融資謀求掛牌上市,但是無論是出行o2o、到家o2o、還是外賣o2o都依然處于燒錢的狀態,國內市場的廣大無疑是其未來發展的潛力和價值,也是資本看好的地方,所以砸錢仍在繼續,出現了同行業"三國殺"、"四國殺"等競爭局面,可謂慘烈。
另外,京東、聚美、樂視等老牌企業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進行軟硬件投入,在產品內容、社區、渠道上不惜燒錢鋪路,買版權,簽約明星等等,雖然距離盈利的目標還遙遙無期,但是融資的造勢以及估值暴漲為這些互聯網企業爭取到了喘息的機會。然而,是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如果可以在資本鏈條斷裂前找到下一個苦主"續命"的話依然有剪羊毛的機會。
未能熬得住,有多少企業倒下?
15年迎來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好時候,多少有志之士投身到創業大軍中去。然而剛過去一年,幾乎每天都有企業倒下,特別是o2o行業,一味地補貼用戶企業一旦沒有資本來進行下一輪的融資,那么,等待企業的結果將是虧損到入不敷出,員工討薪等等。創業本身就有風險,何況是資本動蕩的時代,所謂的互聯網寒冬也只不過是對行業企業的洗牌。
老牌手機廠商、通信企業、家居家居企業、互聯網o2o模式公司等科技圈企業紛紛中槍,倒閉潮成為2015年的行業真實寫照。
為什么過度依賴資本不靠譜?
如今的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創業公司,本身的盈利模式沒有很好的可控性,依賴資本的下場只能是陷入燒錢的惡循環。要知道融資燒錢雖然是企業生存的一個捷徑,但是沒有雄厚的產品背景和盈利模式,或者說相對于未來的預期有著很高的吻合度,那么,資本的剝離是必然的。一旦資本選擇放棄,沒有盈利的企業如何繼續經營下去?
此外,我們看到的資本運作畢竟大多還是層面上的,互聯網企業引入資本破局企業的艱難處境除了產品、營銷、渠道,還會從用戶、數據上著手,希望給投資者一個滿意的答卷。
未來互聯網燒錢企業會不會減少?
當然不會,從互聯網企業的性質上來說,除了做產品銷售外,其他的產品價值不再銷售,而在使用上。所以,前期的產品在市場拓展上必須要燒錢,這是必然的。
還有一些人利用純熟的資本運作技巧來進行企業運作,將資本的優勢體現在公司的產品發展布局之中,最后走一條融資上市的道路也是可能的。在初期的鋪墊效果顯現出來之后再實現盈利,也是互聯網企業的獨有的運作方式。
所以,在筆者看來,互聯網企業燒錢是行業的表象,然而燒錢不一定就是泡沫。這是一種資本運作方式。當然,既然是商業模式就存在了利益,企業倒閉也正常。但是,倒閉的企業就是泡沫破了嗎?不一定,資金鏈的斷裂與企業的運營狀態、產品的市場認可度都有很大的關系。一味地迎合資本而不注重自身產品,才是舍本逐末的投機行為,也必然會被資本市場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