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也是屏的?,F實生活中,我們已經被屏幕包圍,從手機到電腦,再到電視,哪一個不帶屏幕?多年前就有人感嘆,越來越多人成為屏奴,如今屏奴越來越低齡化,連兒童也成為屏奴了--曾有調查顯示,我國有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超六成不足10歲的兒童接觸網絡,約1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屏奴"群體呈現低齡化趨向。
孩子一旦成為屏奴將有什么后果?對身心都易造成傷害。比如,近視增多。據不完全統計,10多年間我國各學齡段學生的近視患病率平均上升20個百分點,其中三四成小學生是近視,一大原因就是,過早過多接觸電子產品是重要原因。除了身體傷害,精神傷害也不容小覷,伴隨移動互聯網成長的孩子,日漸養成不移動的生活方式,一看平板電腦就是半天,不愿意跟人交流,也不愿意出門,出現了交流障礙。
正因如此,不少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千萬別讓孩子淪為屏奴。這種倡議當然有其道理,但是不可一禁了之,即便壓縮孩子使用屏幕的時間也應該講究技巧。
原因很簡單,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屏幕產品將主宰我們的生活,終有一天我們須臾離不了屏幕。比如,報紙、雜志乃至紙質書籍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我們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就是通過屏幕獲得。千萬別認為在手機看書不是看書,從龜甲到竹簡再到紙張,載體在變,我們獲得知識的激情不少減少。同樣的邏輯是,閱讀電子書也將是我們主要的閱讀方式。
美國教育學家麗茲·克爾伯有個觀點值得思考,她認為: "強行不準許孩子們用手機,會讓我們落后于世界。而正確地指點他們通過手機觀察世界,學會收集資料,養成敏捷思維,善于融會貫通,才是學校的重要任務。"誠哉斯言!手機、電腦和電視都是偉大的發明,它們本身并無害處。它們是玩具,不也是工具嗎?
任何東西沉迷過久都會有害,比如看紙質書籍,時間長了對眼睛也有傷害,天天不出門成了書呆子也會出現交流障礙。因此,不是視電子產品為洪水猛獸,而是該思考如何趨利避害。
如何更好地利用帶屏幕的電子產品?據報道,美國的舊金山、亞特蘭大等地區的學區從來沒有全面禁用校區手機,而是給手機的使用設置了"綠色通道",也就是在特定的時段和區域內開放使用,在老師的同意和指點中使用。還有的學校,屏蔽某些社交網站和商業廣告,只允許經過登記的家長電話獲準通過和接聽等等。
我們常說堵不如疏,美國一些學校的做法就是如此,不是一味禁止孩子用手機,而是合理使用手機。再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禁用手機是不現實的,除了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別無它用。
韓國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鑒。有調查顯示,10名韓國10歲以下的青少年中,有4名每天一小時以上沉迷于手機游戲,有3名進行過手機游戲收費結算。也許正因如此,韓國政府專門出臺規定,青少年手機用戶要簽訂一份單獨合約,要求他們和父母一起參加手機費用封頂計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防止孩子成為屏奴的方式有多種多樣,除了借鑒別國好的做法,我們的家長和學校也應該多想出好法子,并集思廣益,既讓孩子不淪為屏奴,也能遨游在電子產品的海洋中吮吸知識的精華。畢竟,歷史大勢是不可逆的,電子產品改變我們生活的事實也是否定不了的,我們只能越來越擁抱電子產品而不是相反,我們只會越來越依賴屏幕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