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湖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環行洞庭——聚焦洞庭湖生態文化旅游”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走進環湖三市——岳陽、常德、益陽,3000多公里,12個縣市區,記者隨團感受了“天下第一水”洞庭湖的獨特魅力,見證了環湖三市生態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岳陽——靈動山水孕育古村古祠
張谷英村的紡布、繡花等傳統手藝表演
春天的洞庭,草長鶯飛,記者來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岳陽。岳陽是長江中游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沿岸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觀鳥之都、2015中國十大活力休閑城市等諸多稱號。岳陽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君山天下島”著稱于世,2015年岳陽實現旅游業收入332.7億元,占GDP比重11.3%,現已建成國家3A級以上景區21家。
提起岳陽,許多人首先想到名聞天下的岳陽樓,其實除了岳陽樓,當地還有許多極具人文特色的古建筑值得一游。岳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就坐落著享有“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美譽的張谷英村。相傳明洪武年間,贛人張谷英因避難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山區,見這里群山環繞,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之念,繁衍生息,綿延了28代。
這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宗族古村落,最大的特點是“家家相連,戶戶相通”,連體的建筑形式,中軸線設計理念,被譽為“民間故宮”。村落整體面積51000平方米,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整座大屋依山而建,平面布局呈“豐”字形,建筑內廊相接,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濕鞋”。室內建筑雕刻精美、筆畫簡練、線條清晰、形象逼真,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依然保存完好,故被建筑專家譽為“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
走進古建筑群中,極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巧妙的安排在各個地方。二胡、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演奏讓人驚嘆不已:打鐵、紡布、繡花等傳統手藝表演仿佛穿越時空,令人回到了數百年前的古村。
“畔溪走廊”是張谷英村最具韻味的一道風景,伴溪而建,是連接江西和岳陽的古驛道。依溪而鋪的走廊有一條青麻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銜接每一條巷心,無論白天或是晚上來此都是很好的享受。
張谷英村靜謐悠長的畔溪長廊
今天的張谷英村,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國傳統文化、平民意識、建筑藝術、審美情趣之精華于一體,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價值。
岳陽的汨羅是屈原投江之處,位于汨羅江畔的屈子祠,是中國現存紀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也是湖湘文化和中國浩瀚詩海之源頭。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積淀中,曾引領著無數先賢和民眾的朝圣和膜拜。
走進莊嚴古樸的祠堂里,看到過道墻壁上鑲嵌的記錄古代重修屈子祠的歷史煙云和故事的八塊石碑,無人不會深刻感受到屈原的偉大和老百姓對他的敬仰。屈子祠曾稱屈原廟、汨羅廟、三閭廟等,最初建在屈原居住過的南陽。雖然多次經過洪水的侵蝕和沖毀,但當地民眾始終是毀了又建,特別是先后有漢武帝、唐玄宗、宋光宗等多位皇帝下敕重建后,使得屈子祠留有較為完整的沿革史。
據屈原紀念館館長徐蔚明介紹,該祠系磚木結構、單層單檐,有三進,中、后兩進之間有過亭,前后、左右兩側有天井。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廳里以巨木雕刻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和上懸“光爭日月”四個大字的牌匾。黃瓦紅柱、金碧輝煌的碑林匯集了當時中國三百多位書畫名流之大作,嵌碑三百五十六塊,分別書寫了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行、草、隸、篆、魏碑、甲骨等字體應有盡有。
常德——一城春色半城湖
沅江桃源段:夷望溪風光
湖光水色、山水相依,這便是常德,也是記者此行走訪的第二個地級市。常德古稱“武陵”,別名“柳城”,有河洑山、太陽山、德山三山環繞;沅江、穿紫河、柳葉湖三水纏繞,形成了少有的“三山三水”城市風貌,身處城區內,處處可以感受到“四面桃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美景。
此次常德之行,最令記者心怡的山水,莫過于桃源興隆街鄉的夷望溪。坐著游船慢慢駛進,兩岸秀美的山水不斷在鏡頭前變換,青山如屏,翠竹成蔭。船行不久,遠遠的看見一座孤山,擋在溪流中間,走進了才發現山體盡是陡峭的石壁,在石壁間辟有數百級石磴。拾磴而上,如攀天梯。講解人員介紹道:山名水心寨,有人曾在此構庵而居,據傳是位明朝總兵,為避清廷,勵復明之志,伴山泉云海,終其一生。后人崇尚其忠節,在原址建廟供奉,現在獨剩一座涼亭,任山中云卷云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描繪的“環石皆水,環水皆山,周遭映帶,以相逼而奇”的景觀,在山頂盡收眼底。
繼續前行,兩旁的山峰形態各異,如雄獅、如麒麟、如鐘鼓。而恰巧的是,這里也有個象山,不過可沒有水月洞。整座象山渾然一體,憨態可掬,不同于桂林,各有千秋。這樣一個青山凝黛,綠水悠悠的妙境,有著不輸桂林漓江的好景好水好山,難怪有詩人將夷望溪稱作“沅江小桂林”。
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份桃源隱逸之情。陶淵明筆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千百年來,一直令人心神向往。在湖南,有一個桃花源的原型地——常德桃花源,是世人心中的靈魂故鄉。桃花源作為大湘西旅游全景環線的重要節點,已成為常德旅游產業的龍頭。
常德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南攻桃花源、北戰壺瓶山、中取柳葉湖”旅游產業的三大戰役,再次強調了桃花源作為全市產業龍頭的重要位置,據當地旅游部門負責人介紹,桃源將整合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花源古鎮的旅游資源,6大板塊加上1臺大型山水實景劇,讓武陵人魚簍背出的桃花源重現常德,又見桃花源。
據悉,該項目自2014年10月18日全面建設以來,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古鎮主大街全面建成,1600畝旅游綜合體雛形初現,預計今年9月底全面竣工,10月以嶄新的面貌“面世”,再現陶淵明筆下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益陽——蘆筍青青 產業火紅
益陽沅江,村民精心選摘蘆筍
位于洞庭湖南岸的益陽自古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近年來,益陽現代農業蓬勃發展,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涌現了10多個中國馳名商標,“沅江蘆筍”產業的飛速發展就是當地農業產業化的一個濃縮。
益陽沅江市地處八百里洞庭腹地,接納四水,吞吐長江,境內河湖相通。蘆葦嫩芽在洞庭湖區俗稱“蘆筍”,它天賜野成,風味獨特,集天然野生和綠色有機等特點于一體,是大自然對人類美食的無私饋贈。沅江蘆筍生長于湖灘濕地,具有遠離污染、有機綠色的特點。特殊的地理、水質、土壤和氣候等自然環境,孕育了它異于常規蔬菜的品質。因其綠色生態、鮮美脆嫩,且營養和藥用價值極高,被譽為“洞庭蟲草”。每到春季,人們紛紛采摘蘆筍,或作新鮮蔬菜,或腌制貯藏,是湖區人民的一道原始野菜。
誰也不曾料想,曾經不起眼的小小蘆筍如今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之下,不僅在美食界聲名鵲起,還成為了沅江新的支柱產業。
為了搶抓發展機遇,建設富饒秀美的大湖經濟區,益陽沅江市遵循“依托優勢蘆筍資源,開發功能性保健食品,打造百億蘆筍產業鏈,帶動群眾創業創富,推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思路,自2014年開始,便大力推進沅江蘆筍產業化建設,實現蘆筍由造紙原料到生態健康食品、藥品的轉型升級。經過兩年多的產業化推進,如今的沅江蘆筍產業來勢很猛。2015年,沅江市蘆筍生產企業由2014年的6家增加到22家,生產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由3500萬元增加到2.4億元,蘆筍食品產量由5300噸增加到2.1萬噸,綜合產值由5億元增加到15億元。
沅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美娜介紹,未來沅江蘆筍產業有三大夢想:第一個是規模夢,5-8年時間內,希望達到一百億產值的規模;第二個是升級夢,希望將蘆筍從單純的食品轉變到功能性食品、藥品;第三個是健康夢,通過蘆筍產業的發展,為全球人類的健康做奉獻。
“我們現在著于與蘆筍的產品深加工,將傳統食品加工為保健產品,主要面向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擴大沅江蘆筍的海外影響力,再回歸國內,打開內地市場?!便浣J筍合作開發企業,博大天能公司銷售主管李海清告訴記者,公司現階段正在試生產將蘆筍作為糧食,銷往海外。
關于作者:馮志偉,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