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國際公務員活躍于各個國際組織和世界的舞臺上,在很多情況下其影響力甚至超過各國的普通外交官。因此,一國擁有的國際公務員數量及在國際組織的重要崗位任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該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貢獻程度的體現,更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國際組織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20世紀以來,國際政治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國際組織的蓬勃發展,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讓世界各國充分認識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各種國際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其規模和速度遠超史前。除此外,非政府國際組織和地區組織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各類國際組織和非國際組織已超過萬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在國際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由中國發起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五國組織""亞洲投資銀行","金磚銀行"等地區組織在國際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除聯合國總部在紐約外,布魯塞爾、日內瓦、蘇黎世、維也納、內羅畢、東京、新加坡等城市,都因為是國際或地區國際組織所在地而享有世界盛譽。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化發展及全球治理呼聲高漲,國際組織獨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調整國家間關系、推動國際關系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國際公務員是國際組織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其數量和來源的變化是國際組織發展的縮影。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公務員正逐漸改變著國際組織的人員結構,體現了建立國際新秩序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要求。以聯合國為例,1945年成立之初只有51個成員國,工作人員大多來自西方國家,隨著成員國增加到193個,亞非拉國家逐漸成為多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聯合國秘書處的41081名國際職員中,來自發展中國家28441人,占比已接近70%。
美國將就本國公民就職國際組織視為美國利益
美國政府在推動其公民進入國際組織方面態度一直持積極態度。1964年,時任總統林登·約翰遜發布備忘錄,認為"國際組織需要有能力的美國人,這符合國際組織和美國的利益。"他指定由國務院牽頭,要求聯邦政府各機構積極協助國際組織尋找其所需的來自美國的人才,同時也要求政府各機構鼓勵其雇員接受國際組織的任命,并在他們正式上崗前提供必要培訓。為了更好地提供國際組織職位需求信息,美國國務院于2010年成立了"國際組織職業"專門網站,專門搜集和發布允許美國公民申請的國際組織職位信息,并向網站訂閱者定期發送郵件提示此類信息。在該網站上,瀏覽者還可以查詢到美國公民特別是關于聯邦政府工作人員加入國際組織的有關政策信息。根據美國國務院國際組織事務局提供的資料,美國公民進入國際組織服務的方式大致有三種:參加國際組織的公開招聘;聯邦政府職員申請調動或參與選派;申請國際組織的實習項目或青年職業者項目。國務院還在聯邦政府內部建立了一個后備人才數據庫,對國際組織職位感興趣的美國公民可自主直接向數據庫內輸入意向和專業技能等信息后,便可收到國際組織空缺崗位的通知。目前,美國聯邦雇員已經參與至少120個國際性和地區性組織的調動或指派,任期最長時間5年。此外,美國政府還與聯合國系統各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移民組織等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通過青年專業人員項目選拔美國公民進入國際組織工作或實習,培養和儲備有經驗的國際組織人才。隨著國際組織日益追求人員結構多元化,來自發達國家的雇員比例逐漸下降,美國雇員人數在國際組織中在管理層和中高級專業崗位上還占有優勢。
各國爭相國際組織就職和國際組織落戶本國,以提高影響力
為了能在國際組織中獲得更多崗位和更有影響力的職位,世界各國采取各種方法,以增加本國公民在國際組織中的數量,進而影響國際組織的工作,推動有利于本國利益的國際規則制定。鑒于印度在反殖民化、反種族隔離、領導不結盟運動等方面的積極參與,印度在響應聯合國集體行動及解決全球問題方面,憑借其財政貢獻和語言優勢成為聯合國活動的積極參與國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起,印度就開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在不同時期扮演的外交角色有所不同,積累了豐富的與世界各界打交道的經驗,從聯合國改革到世貿談判,從寶萊塢電影到板球世界杯,印度人在各類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都在加深。梳理國際組織中的高管名單不難發現,印度人的名字時常出現:現任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行長查克拉巴蒂、上任英聯邦秘書長夏爾馬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副行長潘笛安,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首任行長卡馬特等。鄰國的韓國在上世紀末,伴隨著經濟騰飛,開始致力于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其絕招是吸引國際機構在韓設立總部或辦事機構。韓國《中央日報》文章分析認為,一個國際組織總部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于3到4個跨國企業。從2012年開始,韓國在政府層面確立了吸引國際組織的政策,希望以此為契機促進對外服務業發展、促進本國就業和擴大內需。2011年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在韓國首爾成立;2013年10月,由韓國主導創立、世界120多個國家參與的世界選舉機構協會在韓國成立;2013年12月,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秘書處和世界銀行集團駐韓國辦事處也在韓國設立。這些國際多邊機構的設立,為韓國人才進入世界舞臺提供了機會和跳板。為了支持韓國人進入國際組織工作,韓國外交部2011年3月成立了"國際機構人事中心"的專門機構,為有志于進入國際機構工作的韓國人提供咨詢、指導、考試選拔和實習機會。根據韓國外交部統計資料,現已有530多名韓國人在50多個國際機構任職,其中高級別工作人員近30人,在聯合國秘書處工作的韓國人有120名。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電信聯盟中也有不少韓國人擔任局級以上職務。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有7名韓國人曾擔任軍事觀察特派團或維和部隊負責人。韓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吳俊去年7月就任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主席。最為著名的就是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巴西是以推薦優秀外交官參與競爭重要國際組織的關鍵部門任職而著稱。目前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要職的巴西人主要有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阿澤維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干事格拉齊亞諾。巴西在涉及一些重要國際組織的重要職位,需要政府進行相關推薦時,政府會綜合考慮職位及相關候選人員的匹配度,積極選擇符合職位要求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巴西外交官參與競爭。如果巴西民眾有興趣到國際組織任職,可以在巴西外交部的官網上有專門網頁刊載各大國際組織的招聘信息及要求等,通過該頁面找到相關鏈接,報名參加國際組織的面試。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發展中國家人士擔任重要國際組織重要職位的人數逐年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大力培養國際組織人才與提升國家軟實力之間有著非常大的關系,發展中國家應該著重培養一批適應重要國際組織工作的人才。
中國調動資源,加強國際組織人才隊伍建設
中國自197l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陸續向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派遣國際職員。1995年,中國人事部與聯合國共同在華舉辦了首次聯合國國家競爭考試,有8人通過考試并全部被聯合國聘用。其中著名國際職員徐浩良是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生,他放棄留校執教去美國留學。1995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在聯合國找到一個實習崗位,以后聯合國秘書處與徐浩良簽定了短期聘用協議,五年后成為聯合國的正式國際職員。如今徐浩良被任命為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成為目前非中國政府委派的在聯合國任職的高級別中國籍官員。隨著中國實力的提高、國際地位提升、融入國際社會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選舉中國人擔任高級官員。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李勇、亞投行行長金立群、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兼首席行政官楊少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等更是成為國際組織的重要負責人或掌門人。其中,副總裁朱民在"解放論壇"主旨演講時,就談到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面孔進入國際組織,并在重要國際組織擔任正職,以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中國籍國際公務員數量增加、擔任職位不斷提升、發揮作用越來越大,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就聯合國系統而言,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以較快速度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分攤聯合國會費的比例也大幅增長,為中國公民更多地參與聯合國工作創造了條件,因為聯合國錄用中國籍職員的數量與中國分攤聯合國會費的多少直接掛鉤。2016年4月11日,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代表馬朝旭大使與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干事穆勒先生共同就中國捐建"中國廳"簽署協議備忘錄。萬國宮將誕生聯合國系統首個以"中國廳"命名的會議廳,擴大了中國在世界重要組織的影響力。但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中國在聯合國的參與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職員數量相對較少,而高級官員和重要崗位的人員更不多,社會認知度不高等。目前聯合國秘書處的中國職員為461人,僅占1.12%。這種狀況與中國的大國身份不太相稱,也影響著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直接制約著我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和修改的能力。近年來,國家越發重視國際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從戰略上調動教育、社會、外交等各部門的資源,加強國際組織人才隊伍建設,以此改變中國參與國際組織人員不足的狀況。具體舉措有:一是從滿足國際公務員的素質要求入手,加強和完善相關大學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建立國際組織專業人才儲備制度;二是加大對國際組織人才選送的資金支持,鼓勵和資助青年學子去國際組織實習,學習發達國家的初級項目官員機制,由政府資助青年人到國際組織工作以及加強對政府借調人員的能力培訓等;三是國家對選派國際公務員的機制進行了深化改革,建立了引進通過考試選拔青年國際公務員的機制,以確保國際人才脫穎而出;四是通過國家的大力支持,幫助已經在國際組織任職的中國職員加快晉升,競選高級職位,并完善歸國保障制度,消除國際公務員的后顧之憂。對于有志成為"國際公務員"的中國年輕人,要教會他們學會表達,要開闊視野,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為人類事業付出的意愿:"在聯合國或國際組織工作,不只是一份職業,代表著國家,更是一份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