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國有56個民族,語言種類繁多,各民族要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就必須加強學習和交流,各個民族都要努力克服相互之間的語言障礙。在新疆,要進行現代化建設,語言的交流不可或缺,漢族要學習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也要學習漢語,有條件的還要學習外國語,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隨著各國之間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加強,世界上語言種類不會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實現我國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廣泛開展各族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都需要努力掌握語言這個交流的工具。假如少數民族不懂漢語,不要說掌握尖端技術,就連到全國各地讀書、就業都非常困難。何況現在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獲得越早越快,經濟發展就越好越快,否則發展就越滯后,經濟就越落后,少數民族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所以,新疆雙語教育不僅僅是一個語言互相學習的問題。在新疆推廣民漢合校,實施“雙語”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實施“雙語”教育是中央、自治區為促進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實現新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新疆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采取的重大措施。
2008年大專畢業留在和田工作的曹銀輝老師給少數民族孩子們上課 毛衛華 攝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把推進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作為加強民生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視,高位推動,長遠謀劃,真抓實干,新疆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雙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明顯提高,受到社會各界和各族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廣泛支持。
據記者了解,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將新疆雙語教育提升為國家戰略,會后教育部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新疆雙語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保障新疆雙語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措施。2011年,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自治區少數民族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發展規劃(2010-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十年新疆雙語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制定了具體工作措施,明確了保障機制,成為積極穩妥、科學有序推進雙語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各地、各學校認真落實規劃,堅持積極、穩妥、有效推進的原則,堅持從幼兒抓起、從教師抓起,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尊重教育規律,全區上下推進雙語教育的思想和認識統一,目標和任務明確,政策和措施有力,雙語教育步入穩步推進、有效實施、快速發展的新階段。2015年,自治區黨委召開教育教師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雙語教育必須堅持“毫不動搖地提高雙語教育質量,毫不動搖地全面普及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毫不動搖地提升民族語言教學水平,毫不動搖地倡導和鼓勵各族師生互學語言”,開啟了新疆雙語教育改革發展的嶄新篇章。截止2015年,全區幼兒園和中小學少數民族接受雙語教育和民考漢的學生224.93萬人,占在校生數(290.68萬人)的77.38%;比2009年(99.43萬人)增長了126.22%;雙語教育幼小銜接率達到88.8%,小初銜接率達到91.86%。
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胡軍海介紹說,2008至2012年,國家和自治區投入50億元實施新疆雙語幼兒園建設工程,新建和改擴建2237所雙語幼兒園,并對在園幼兒的伙食費、公用經費、幼兒讀本和臨聘學前雙語教師工資給予補助。2011至2014年,國家又安排專項資金2.47億元,支持烏昌地區建設85所雙語幼兒園。同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億陽集團、對口支援省市也積極捐資建設了一批雙語幼兒園。目前,全區已新建農村雙語幼兒園項目2523所,進一步擴大了學前雙語教育的受益面,成為惠及廣大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的重大民生工程。2012年,自治區完成基本普及少數民族學前兩年雙語教育的目標。從2013年起,中央財政又比照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新疆建立農村學前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為學前雙語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截止2015年,全區學前兩年少數民族接受雙語教育幼兒52.08萬人,占學前兩年(5—6歲)少數民族適齡幼兒數(66.2萬人)的78.67%,比2009年(26.04萬人)增長了100%。全區學前三年少數民族接受雙語教育幼兒55.05萬人,占學前三年(4—6歲)少數民族適齡幼兒數(87.12萬人)的63.19%。
2008年以來,自治區先后制訂了各學段雙語教育的指導綱要、課程設置方案、課程標準等政策性文件,確定了中小學開展雙語教育的兩種模式,逐步構建起各學段相互銜接、各學科相互滲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雙語教育體系。先后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和幼兒園雙語教育質量的意見,引導雙語教育圍繞質量建設科學發展。通過雙語教育專家赴基層指導教學、教材教法培訓、遠程同步直播示范課活動等方式,對基層學校雙語教師開展培訓,不斷提高教師駕馭教材、掌握教法、實施教學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雙語教育質量考核評價制度,成立自治區雙語教學質量監測評價中心,啟動雙語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逐步擴大監測學段、監測學科和監測范圍,2011年以來已累計監測小學階段學生15.8萬人次、幼兒園少數民族幼兒近8000人次;頒布《自治區少數民族雙語班學生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實施細則(試行)》,全面實施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實現了雙語教育與考試改革的有序銜接。制定出臺“義務教育階段雙語教育評估指標體系”、“自治區義務教育階段雙語教育規范化辦學行為檢查細則”,定期對各地開展教學督查指導工作。以南疆地區為重點,以莎車縣、墨玉縣雙語教育精細化管理為抓手,以點帶面推動各地加強教學常規管理,規范辦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組織研發了雙語教育學生和教師實名制管理系統,對雙語教育進行動態監控,提高管理效率。
漢族與維吾爾族一對一互相學習語言 毛衛華 攝
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雙語”辦了解到,新疆始終把加強雙語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雙語教育科學發展、提高雙語教育質量的著力點,堅持按照“增量補充、存量培訓、定向培養、滾動推進”的方針,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優化雙語教師隊伍結構,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一是抓好源頭培養。自治區從2007年起,采取“免費、定向”的方式為農村學校培養雙語師資,并采取降分、優先錄取等優惠政策,對農村地區本地生源報考免費師范生予以傾斜。截止2015年,共定向招收培養師范生1.8萬人(含部屬師范院校免費師范生),已定向就業5300余人。二是實行按需補充。自治區制定了公辦中小學、幼兒園統一招聘和突破編制按需補充雙語教師的政策,2006至2015年通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新疆雙語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共補充中小學教師5.18萬人,其中補充雙語教師3.83萬人;2010至2015年實施了“農村雙語幼兒園教師招聘計劃”(2015年調整為“新疆學前雙語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補充雙語教師2.09萬人。同時,通過援疆省市支教、城鎮教師支教和大學生實習支教等方式,選派了一大批城鎮教師赴農村學校支教,并主要安排在雙語教育崗位工作。三是加強在崗培訓。從2003年起連續實施三期國家支援新疆漢語教師工作方案和兩期新疆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工程,加大雙語教師和漢語骨干教師培訓,已培訓雙語教師2.5萬余人。四是增加崗位收入。在全區鄉村教師享受每月200元“鄉鎮干部基層補貼”的基礎上,2014年起為南疆三地州鄉村教師發放每月200元“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并于2015年將補助范圍擴大至南疆四地州。2015年,自治區又拿出9600萬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班主任津貼予以補助。截止2015年,全區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崗位教師有11.99萬人,比2009年增加了8.3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教師10.69萬人,占學前和中小學少數民族教師數(17.5萬人)的61.09%。
為使雙語教材建設有序推進,自治區同時編寫修訂了普通班《漢語》、模式1雙語班《漢語》、模式2雙語班母語文、模式2雙語班《語文》和雙語幼兒園讀本等5套雙語教材,并于2013年秋季學期在起始年級投入使用。組織制作了與學前雙語教材同步的DVD教學光盤和雙語幼兒園教師電子培訓資源及教材,配發至所有雙語幼兒園。制定自治區義務教育階段雙語教育資源建設方案,提出雙語教育資源建設規范,投入0.6億元,通過引進、二次開發、自主研發、譯制、網絡與衛星資源整合、爭取援疆省市免費提供等多種途徑,構建自治區中小學雙語教育資源庫體系。加大新疆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發和應用力度,積極開展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雙語教學多媒體課件大賽、義務教育階段雙語教育說課大賽,積極引導和鼓勵基層教師使用、制作、展示優質教學資源。
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獲悉,2010至2012年,中央和自治區累計投資7億元,實施了854個計算機教室和4.07萬個班的“班班通”建設項目,使全區85%以上的中小學雙語班具有“班班通”設備,能夠實現遠程課堂教學,初步形成具有新疆特色、適應雙語教育需要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基本框架。采取有效措施,激勵廣大教師運用雙語“班班通”等現代教育技術設備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依托新疆遠程教育網開設遠程同步直播課堂,先后在烏魯木齊市等7個地州建設多個遠程同步直播教室,開展雙語課堂教學示范月遠程同步直播、學前雙語教育示范課遠程直播、義務教育階段雙語課堂教學觀摩課遠程直播等多項活動,23.6萬人次通過網絡接受課程教學指導。2009年至2011年,采取集中加遠程同步直播的方式組織雙語幼兒園園長培訓,集中培訓雙語幼兒園園長3000人次,1.5萬名學前教師參加遠程培訓。2014年,啟動了自治區雙語教育課題研究工作,從雙語教育研究的不同層面,分重大課題、重點課題、一般課題和微課題四個類別申報立項,充分調動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地縣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基層教師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對事關雙語教育改革發展的宏觀、中觀、微觀問題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研究。研究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語教育課題研究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范雙語教育課題研究管理,促進形成雙語教育研究的長效機制。2014年、2015年已立項雙語教育課題研究項目233項,其中重大課題4項、重點課題19項、一般課題72項、微課題138項。同時,加強對基層雙語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導力度,督促各地加大雙語教研隊伍建設力度,不斷深化教研工作對雙語教育質量建設的促進作用。
教育廳副廳長胡軍海說,自治區在大力推進“雙語”教育的同時,特別重視加強民語授課普通班教學工作,在兩種教學模式的課程設置方案中,切實保證民語授課學科課時數量,并把民族語文作為接受雙語教育學生的中考、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必考科目。在伊犁、喀什、阿勒泰地區符合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起始年級開設民族語文課程試點,民考漢學生作為必修課程,母語為漢語的學生和其他年級的民考漢學生自愿選修,探索開展民族母語教學的新途徑。重視對民語文教師和使用民語授課教師的培訓,在“國培”等教師培訓項目中增設民語教師培訓班。同時積極開發和引進優質的教學資源輔助民語教學,保證民語教學質量。
少數民族青年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求學求職等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這是關系到每個少數民族家庭、每個少數民族青年切身利益的大事。同時對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意義重大。
今年2月,新疆在喀什市召開南疆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指出,針對南疆教育實際,立足解決問題,著眼長遠發展,必須采取特殊政策、特殊手段、特殊措施,高位推動南疆教育發展和質量提升。
近年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南疆教育工作,從頂層設計上進一步強化了對南疆教育的傾斜和支持,投入16億元在南疆建成了1689所農村雙語幼兒園,對南疆實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政策,使南疆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從學前2年到高中階段的、學段連貫的14年免費教育;明確特崗教師招聘重點向南疆傾斜的政策導向,有力支撐了雙語教育的推進; 。
中央新疆辦副主任魯昕在南疆教育會議上特別指出,中央領導關于加強南疆教育尤其是雙語教育的都有重要指示,并充分肯定了南疆教育工作在新時期新階段取得的新成績,深入分析了南疆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結合落實中央任務部署,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會議提出,“十三五”期間要把質量提升作為南疆教育的工作重點和核心任務,把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內涵建設上,以基礎教育為重點,以雙語教育和職業教育為核心,以隊伍建設為關鍵,以發揮主體作用為動力,以互幫互助為補充,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抓落實,實現南疆教育重心從重硬件向重軟件、從重規模向重內涵、重質量的轉變。通過5年時間,使南疆教育質量明顯提升,達到全疆平均水平,基本普及15年教育,雙語教育實現更加有效的普及。以雙語教師為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對口支援資源、北疆和兵團的教師開展對口幫扶、定向支教,不斷拓展教師補充渠道,培養一批本土的教育教學骨干力量,重點解決雙語教師緊缺問題。
新疆和田地區是少數民族高度居住的重要區域,據新疆和田地區人社局統計,和田地區人社局120多名干部,第一學歷為全日制本科的不足10%;全地區10萬多名干部中80%都是??萍耙韵聦W歷,有在職研究生以上學位的只有32人;2001年以來,和田地區共招聘2013名選調生,其中80%為大專生,目前在崗1213人,流失率40%;2015年,和田地區招收兩千名雙語教師,40%的招聘任務由于無人報名而無法完成。
然而,地處和田地區的和田師范??茖W校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新疆南疆特別是和田這樣一個少數民族高度聚居的邊遠貧困地區,通過面向內地招生,在和田培養,在和田就業,是和田地區引進內地人才,留住內地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在和田師專上學的內地學生大多來中西部省區的農村地區,他們樸實、勤奮、能吃苦。他們來到和田師專學習生活三年,“零距離”與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活動在一起、成長在一起,各族學生團結和睦一家親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使得內地學生不斷增進、深化了對南疆民族文化傳統、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的切身體驗和真實感悟,對和田地區社情也有了清晰的認識,為他們扎根邊疆、留在南疆、下到農村基層干事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些畢業生大多通過考錄方式,進入南疆基層鄉鎮(社區)、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成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層公務員和小學幼兒園雙語師資,在各自單位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一些畢業生已成為單位骨干或走上領導崗位。他們在南疆農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種子,成為多元一體文化建設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同時由于師范畢業生大多是女生,我們在南疆基層不僅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同時還在當地收獲了愛情,成家立業,扎根邊疆,扎根基層,為穩定南疆基層干部隊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關于作者:毛衛華,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