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2030年東北實現全面振興
    陳新光
    2016年05月20日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為《若干意見》)公布實施,這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全面啟動實施?!度舾梢庖姟诽岢鲆獔猿职驯U虾透纳泼裆鳛橥苿訓|北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國務院對東北廣大民眾的關懷,也是新一輪東北振興的突出亮點。

    中央前兩輪東北振興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提升和優化第二產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并決定成立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具體辦事機構設在國家發改委。到了2009年,國務院又發布《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指出東北振興要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根據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的統計,通過十三年振興戰略的實施,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完成改制近萬家,改制面達90%以上,使得一大批老國企煥發了活力。通過上兩輪改革,許多國有企業重新成為相關行業的領頭羊,參與到國際大市場的競爭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為增強我國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做出了貢獻。廠辦大集體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非公有制經濟已經占據東北經濟的"半壁江山",涌現出一批產值超百億元和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民營企業,經濟發展的活力有所增強。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和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進展順利,近兩年來國家又先后批準設立了大連金普新區、哈爾濱新區和長春新區以及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為深化改革,探索振興新路搭建了新平臺。同時,東北地區在對內對外開放的領域和深度上不斷擴展。對外貿易及利用外資規模成倍增長。中俄毗鄰地區合作全面推進,同江鐵路大橋等一批重大合作項目取得積極進展。面向東北亞區域的開放合作格局初步形成。遼寧沿海經濟帶、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黑龍江省及內蒙古東部沿邊開發全面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效顯著,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企業"走出去"成效顯著。大連機床、沈陽機床、北方重工、哈爾濱量具集團等大型企業成功收并購國外企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中俄博覽會、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和中國(沈陽)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等國際展會已經成為東北地區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東北區域內部合作進一步深化,東北四省區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連續成功舉辦,合作領域不斷擴展,使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東北地區綜合實力明顯提升。13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東北地區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03年至2013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經濟總量由2003年不足1.3萬億元增至2014年的5.7萬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3年不到2000美元增至2014年8000美元以上。同時,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等在東北地區先行先試,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產業競爭優勢逐漸顯現,重大裝備研制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此外,東北老工業基地民生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不僅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其他地區的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也取得積極進展。實踐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是正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前景廣闊。

    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戰略體現 "五個新"

    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以來,東北地區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以及開發開放水平偏低、東北地區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偏低等體制機制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顯現出來。主要的問題有:國有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革后,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大量 "僵尸企業"尚未得到妥善處置;廠辦大集體問題等歷史遺留問題尚待破解;政府對經濟過度干預的現象依然存在,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等方面任重道遠;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外貿進出口總額在全國占比只有其經濟總量占比的一半左右,對外開放程度偏低;出口商品主要是附加值相對偏低的糧食、紡織品、鋼材、成品油等,沿邊口岸對外貿易很多仍是過貨貿易;區域內部以及與國內其他區域的合作交流尚處在較低水平。特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仍然有待加強,以養老保險為例,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職工進入大規模退休期,2014年遼、吉、黑三省養老保險贍養比分別為1.9:1、1.7:1、1.4:1,遠超過全國3:1的平均水平;城市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保護也有待加強?,F東北地區(包括內蒙古東部地區)資源枯竭城市有21個,占全國30%,隨著資源儲量大幅縮減,許多能源資源產地的民生問題再次凸顯。上述這些矛盾和問題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中央《若干意見》出臺,吹響了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也是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的進軍號?!度舾梢庖姟访鞔_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新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鞏固擴大振興成果、破解制約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是加快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綱領性文件?,F在的東北無論是工業基礎、經濟基礎、社會環境,還是社保體系等,和2003年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新一輪的東北振興和2003年的東北振興有本質的不同,如果說2003年啟動的上一輪振興東北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現在新一輪的振興要解決的是轉型發展問題。從《若干意見》的內容看,有五個方面體現了新:一是立足新一輪解決新問題。振興的重點是如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和解決內生的發展動力,最終轉化為綜合競爭能力;二是強化新理念探索新路徑?!度舾梢庖姟窂耐晟企w制機制、加強供給側經濟結構性改革、完善發展環境、創造內生動力等方面,提出新的舉措;三是按照新定位謀劃新目標。這次《若干意見》對東北地區的戰略定位提得很高,要形成"一個支撐帶、五大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裝備基地、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的研發基地),"一個支撐帶、五大基地"將是中央對東北提出的要求,也是衡量東北是不是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和標準;四是結合新的目標要求,明確新的任務;五是圍繞新形勢出臺新政策?!度舾梢庖姟芬髧野l改委和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一起配合,出臺一些含金量比較高的、針對性比較強的、可操作性比較強的重大政策舉措,真正實現東北地區的五個轉型,即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和生態轉型。

    全面深化改革,實現體制機制創新

    中央《若干意見》要求,在推進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中,緊緊圍繞引領經濟新常態、要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做好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互動銜接,加大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一)新一輪東北振興的階段性目標

    中央《若干意見》提出了推進新一輪東北振興的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到2020年,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四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第二階段,再用十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走進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中央提出將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的時間定為2030年,這是因為在當下東北經濟失速下滑之后,東北地區想要在5年至8年內就徹底扭轉頹勢并重煥生機顯然是很不現實的。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愛麗認為,將"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的時間定為2030年,這是一種比較客觀和現實的整體規劃。因為影響東北經濟的因素來自方方面面,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現行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治本之策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老"除了產業老,更體現在體制老、觀念老。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在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要實現全面振興必須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振興各項工作的引領,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成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走內生發展的新路,激發區域發展的活力,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將轉變政府職能作為突破口。針對東北地區仍然比較突出的問題,要以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為切入點,著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營造出有利于結構調整、創新創業的環境。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在東北地區尤其要重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盡最大可能減少前置審批事項,持久地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各類市場主體迸發出發展的活力;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東北地區國有企業集中,國有股份比重高,國有企業負擔重,包袱大等問題,經過十多年的振興發展雖然有所改善,但制約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桎梏還是很多。國企積極穩妥深化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深化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提質增效。國企改革的切入點是完善國有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還要按照不同國有企業功能類別推進,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引領,改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扎實推進國有混合經濟布局戰略調整,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重組整合一批國有企業,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激發國有經濟的活力;三是大力扶持和發展民營經濟。東北擁有一批大企業,其中也不乏民營企業,但是配套和下游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如東北是我國汽車工業的搖籃,發展歷史長、規模較大,但配套產業卻很少分布在當地。東北石化產業具有優勢,但下游的紡織、塑料、精細化工等規模小、數量少。東北經濟未來的發展,原有的大型國企進一步做大做強,更需要民營企業大發展。政府營造和維護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促進民營經濟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要創新對中小企業、對民營經濟的管理方式,變管理為服務,持續營造濃厚氛圍積極鼓勵和引導創業,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企業集團和龍頭企業;四是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東北地區地處東北亞地區的核心,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東北地區的工業與歐美國家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礎,尤其是中德之間已經建立起了老工業基地交流合作機制,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中央《若干意見》已經明確要推進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進一步加大對重點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同時提出要研究在東北地區符合條件的地方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相信,今后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必將提升到新的水平,在對內要以京津冀為重點,在廣泛領域開展區域間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強東北內部的合作,完善東北四?。ㄗ灾螀^)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機制,積極探索中央部門與地方協同推進合作的有效渠道,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三)提出"四大著力點",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

    在新一輪全面振興東北,原有的老工業基地有條件、有基礎、有動力。為此,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著力激發市場的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為了支撐東北的長期發展,國家發改委正在和有關部門、地方研究提出新一輪東北振興的重大政策舉措、重大工程、重大開放開發平臺和重大工作機制,推動形成東北新一輪發展的三年滾動計劃和長效機制。同時,還將提出新一輪東北振興的一批重大項目,在三年的滾動計劃中初步計劃有130多個重大項目,主要涉及基礎設施等。臺盟上海市委《新一輪振興東北》課題組組長孫榮華、臺盟上海市委研究室副調研員、課題組聯絡員王剛認為,中央《若干意見》真正找到了東北經濟下滑的病根,現在東北的很多企業特別是不少國有企業依然保持著計劃經濟的慣性思維,其生產經營并未真正從市場的需求出發,一旦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東北地區的經濟必然還會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出現的下滑速度可能會超出預期。中央《若干意見》提出了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著力破解發展改革難題,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努力實現體制再造、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成果共享的"四大著力點",以加快培育東北競爭新優勢:一是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包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推進廠辦大集體、林區、墾區等專項領域改革,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重大國家戰略;二是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要促進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三是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包括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科教機構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鼓勵東北地區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發展,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科研機構、高校與地方合作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和智力引進力度;四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切實解決好社保就業等重點民生問題,全面實施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打造北方生態屏障和山青水綠的宜居家園。

    (四)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東北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既是東北地區自身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要求,也是全國發展大局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中央《若干意見》提出不再把GDP或人均GDP指標作為第一衡量標準或主要衡量標準,而應該重點考察以下兩個指標。一是東北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和區域生活條件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是否縮??;二是東北地區人口分布、經濟布局、生態環境之間是否相互協調,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的突出亮點。新一輪全面振興東北,在民生保障方面要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高度重視去產能化過程中的就業促進工作,加快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普惠、均等、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使城鄉居民普遍享受一致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和生態安全,合理分享東北全面振興成果,實現共享式發展;二是加快推進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盡快完成東北地區采煤沉陷區治理任務,做好礦區生態和地質環境等綜合治理;三是加強老工業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更新改造力度,全面推進老工業區改造,優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和輻射能力,促進重點城市群發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推進城鄉規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四是要將資源型城市作為今后一個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區域,支持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等加快解決社會民生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完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城區與礦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五是用綠色發展的理念,做好林區、草原、濕地、沙地等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推進清潔生產,構建循環的產業體系,打造北方生態屏障和山清水綠的宜居家園。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