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到過五臺山好多次,但你未必邁進過普壽寺的大門。作為中國最大的尼眾佛學院,普壽寺是不向游人開放的。從2012年到現在的4年時間里,我一直試圖對它進行采訪,始終未能如愿。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5月10日,農歷四月初四,據說是文殊菩薩的圣誕,普壽寺舉行隆重的文殊菩薩圣誕祈福法會,同時舉辦世界智慧日文化節,我受主辦方邀請,作為嘉賓,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它莊嚴的大門。
普壽寺莊嚴肅穆的漢白玉大門。孫瑞生 攝
在五臺山臺懷鎮大大小小上百座寺院中,普壽寺一直保持著它圣潔而高貴的形象。每當旅游旺季到來,其它寺院無一不是游客爆滿、香火旺盛,唯獨普壽寺堅守著“佛門凈地”的清靜與尊嚴。因為這里有常年出家修行和研習佛學的比丘尼六七百人,短期參學的三四百人,總數達上千人之眾,她們經不起外界的打擾。人們之所以對普壽寺心存敬仰和神秘,就是沖著它的這種淡泊和修為,據說這里的尼眾嚴格遵守著佛家的清規戒律,過著“超凡脫俗”的生活。
此次來到普壽寺,我們被高規格地安排在寺院對面的護法苑居住,這里平時應該是居士和信眾們住宿的地方,可以算作普壽寺的招待所了。既然來了,我就想遵守寺院的規定,好好體驗一下比丘尼們的生活。
普壽寺的比丘尼雙手合十準備早齋。孫瑞生 攝
早晨6點鐘,我趕上了五觀堂的第一撥早齋,只見剛剛上完早課的尼眾列隊步入堂內,她們表情嚴肅,步履輕盈,沒有一人交談說話,聽說她們凌晨三點多就已經起床了。
五觀堂偌大的餐廳一次可容納三四百人用餐,比丘尼們在長長的桌邊依次落坐,坐姿端正,雙手合十。每個比丘尼面前擺著一只紫砂飯缽、一只搪瓷菜碗、一個小木勺、一副筷子、一把小刷和一塊橘黃色的小毛巾。待所有比丘尼坐好后,負責分飯的沙彌尼往缽中和碗中添飯加菜。早齋一般是粥、饃和一小份咸菜、一小份熱菜。飯菜不夠可以再要,但不能有絲毫浪費。整個用餐過程也幾乎不發出任何聲音。用餐完畢大家各自用少許清水把缽碗擦洗干凈。從儀式一般的用齋過程我們完全能夠體會到佛家對食物的敬重,正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聽說佛教中有“過午不食”的說法,因此普壽寺的比丘尼們一天只吃兩頓飯,午齋上午11點開始,有米飯和面食,飯菜要比早齋豐富一些。
我從小想象僧人們的生活,就是在寂靜的寺院里,身披袈裟,青燈黃卷,整天敲著木魚,閉著眼睛,念著單調重復的經書。我一直納悶:他們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為什么要選擇出家呢?尤其是那些尼姑們,她們是不是生活中受到了挫折、遭遇了不幸,從此看破紅塵;抑或她們無親無故,得不到世間的關愛,便遁入空門。此次來到普壽寺,我感到自己之前的認識太過膚淺。事實上,佛門絕不是人生挫折的避風港,也不是與世隔絕的悲苦地,那些出家的人也絕非等閑之輩。
普壽寺尼眾在文殊圣誕祈福法會上誦經。孫瑞生 攝
“她們不是出于浪漫,也不是厭世,完全是追求一種信仰,是選擇一種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币晃粊碜院颖北6ǖ木邮繉ξ抑v。
我們從普壽寺住持、同時也是五臺山尼眾佛學院院長如瑞法師的傳奇人生就能夠驗證這位居士的說法。
今年59歲的如瑞法師堪稱五臺山的高僧大德,1991年,如瑞法師懷揣105塊現金來到當時還是一座破廟的普壽寺,經過25年的四處化緣、不懈努力,終于把普壽寺建成如今高大氣派、可容納千人學習修行的佛學院。在五臺山,乃至中國佛教界,如瑞法師都是非常有名望而且受人尊敬的,她的信眾遍布全國各地,許多信眾講起她的功德常常淚流滿面??墒俏沂冀K不解的是,1981年,24歲的如瑞法師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當了一年的老師,為何就選擇出家了呢?
“我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很小的時候在家里聽到大家講得最多的就是通愿老法師。我的父母、姑姑,他們都信佛,都是通愿老法師的弟子,說起老法師來,那表情滿是崇拜和虔誠?!痹谄諌鬯路ㄌ枚?,我非常難得地坐在如瑞法師面前,聽她娓娓道來。
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中)行色匆匆穿過院內。孫瑞生 攝
恕我孤陋寡聞,有生以來第一次知道中國四大名尼之一——通愿法師的名字。據說,通愿法師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北大畢業之后因聽了兩年《華嚴經》,深有省悟,頓發出世之愿。1940年披剃出家,潛心修持佛法。
“我打小記性特別好,雖然不知道這個老法師的概念是什么,但我一心想著,長大了一定要看看老法師到底是個什么樣子,是不是像神話故事里的白胡子老頭,我拉拉他的衣角,他就升空了,我也就隨著他升到天上去了?!?
如瑞法師幽默詼諧的講解和天真浪漫的回憶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我絲毫感覺不出她是一位出家人,也不是原來想像中嚴厲的住持,而更像一位和藹的老師,在給我講她兒時的故事。
“大學畢業后,我終于見到了通愿法師,我們之間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緣份,其實我從小的愿望是當一名教師,教書育人,但老法師的人格魅力讓我經受不住誘惑,其間我在四川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位恩師隆蓮法師,在她們兩位的感召下,我決定出家了?!?
如瑞法師平靜的敘述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她的出家如此簡單,遠沒有我想像的那么復雜,我覺得她從小就是一個特別聰慧的人,悟性高,有主見,敢擔當。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1991年,通愿法師往生,臨終前她摸著如瑞的頭囑咐她,要在五臺山建十方尼眾的道場。
如瑞接下了這副重擔,她用20多年的時間,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來完成老法師的遺愿和囑托,歷盡艱辛,備嘗苦難。
在始建于北宋時期、歷經一千余年風雨而早已殘破不堪的廢墟上,新的普壽寺以嶄新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新建的普壽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積19988平方米,有法堂、觀堂、鐘鼓樓、東西配樓以及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等殿宇。作為一座在佛教界享有盛譽的女子佛學院,寺內不僅有戒學部、華嚴部、律嚴部、后勤部等主要修學堂口,還有投影儀、LED顯示屏、電子閱覽室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佛學院信奉“華嚴為宗、戒律為行、凈土為歸”的修學宗旨,教學中以戒律為主線,輔以漢傳、南傳、藏傳三大語系佛教教理,并鼓勵學僧“發心讀完大覺書,立愿行盡佛子事”,多年來為佛教界培養出大批“具足威儀幢相、講求真學實行”的弘化、管理以及學術研究型僧才。
如瑞法師在智慧論壇上作精彩演講。孫瑞生 攝
如瑞可以說超能力、超水平地完成了通愿老法師的遺愿,她與普壽寺不可分離地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一個標桿。如今,她以普壽寺為道場,在戒律修行、弘揚佛法的同時,也希望天下所有人都過得快快樂樂、開開心心,于是她向全世界發出倡議,將每年文殊菩薩圣誕(農歷四月初四)定立為世界智慧日。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世界不能沒有陽光,人類不能沒有智慧。用文殊智慧點亮世界、指導人生,讓人生變得有意義、有價值!”如瑞法師的倡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
“智慧也就是讓人們反觀內心、認識自己,放下焦慮盲求,回歸恬然淡泊?!?月10日下午,在普壽寺舉行的智慧論壇上,如瑞法師富有感染力的演講贏得了廣大信眾和嘉賓的熱烈掌聲。
關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