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張榕博  >>  正文
    張榕博:反向看富士康收購諾基亞,這或許才是這場交易的真實結局
    張榕博
    2016年05月24日

    與其說富士康在拯救諾基亞,不如理解為諾基亞又利用富士康,再發揮一把余熱。當并購國際科技公司的大門向中國敞開,獲得知識產權始終比收購他們的資產更為關鍵。否則,并購這張牌只是賣家打出的一紙套利租契,地主仍是地主,佃戶仍是佃戶。

    5月18日的富士康與諾基亞迷們在這一天都很振奮,原因是富士康并購了一家過去通訊領域的大哥大諾基亞,后者似乎將通過并購重新活回市場。諾基亞迷們的高興應會如愿以償,但說富士康"英雄救美"、"吞并諾基亞"的人卻可能看走了眼。

    本周三,芬蘭諾基亞公司同時宣布,該公司將通過一項長達10年的排他性協議,將品牌、專利和設計權授予一家在芬蘭新設立的公司HMDGlobalOy。富士康旗下的富智康只負責新設備的生產,采用安卓系統。而芬蘭諾基亞對所謂并購一事并未明確提及。

    同樣,在富士康集團發布的收購公告中所提的收購事宜也很模糊,其中只提到將收購的資產:目標資產包括出資資本及收購資產。

    那么,富士康真的在收購諾基亞么?

    這種結論或許只能從剛剛熟悉海外并購的中國媒體口中得出。從整個涉及微軟、HMD、富士康、以及芬蘭諾基亞四家公司的這場交易看,結論卻完全不是這樣。

    今天我們得知,2014年微軟與諾基亞手機業務的交易其實并非收購,而是某種長期業務租賃關系,只不過今天微軟放棄了諾基亞功能機這部分業務租賃權的使用。

    那么,重新回到母公司的諾基亞功能機業務,需要找到新的買家了。但芬蘭諾基亞清楚,當前沒有一個像微軟這樣有實力的科技企業接手諾基亞功能機,那么索性自己來干。

    諾基亞公司首先找到了與之有密切關系的HMD公司,HMD由諾基亞前高管管理。諾基亞向HMD收取品牌許可費和知識產權使用費,HMD則負責其產權使用與運營。換句話說,諾基亞只管收知識產權的租子,而HMD是個大總管。

    接著讓諾基亞功能機繼續存活,還需要一個實體企業生產,這也就是富士康的角色了。

    于是,在整個并購鏈條中,過去微軟租用的諾基亞功能機業務在交易中一分為三,諾基亞繼續收專利費,HMD得到了專利授權,負責運營、收錢,而富士康實則仍舊是代工諾基亞功能機的"苦力"。

    作為這場交易的"甜頭",富士康可以使用江河日下的諾基亞功能機的品牌使用權。另外還有一個包袱,這筆交易還涉及將4500名員工轉移到富士康子公司。

    不知這個結果,感傷于諾基亞下嫁中國,或喜悅于富士康吞并國際大公司的朋友,會作何感觸?

    與其說富士康在收購諾基亞,不如說是芬蘭諾基亞利用自己在知識產權優勢,換了一個方式繼續"剝削"富士康。

    這么多年來,這是諾基亞的一個規定動作。

    從1984年至2014年這30年間,諾基亞共投入了超過500億歐元維護其超過過3萬份的獨立專利。而諾基亞技術公司總裁RamziHaidamus表示:在2016年到2018年期間,諾基亞將通過專利獲得至少13億歐元的現金收入。

    今年2月,曾有文章擔憂,依靠專利這些"老本",諾基亞還能支撐多久,是否還會翻身?而僅僅3個月之后,諾基亞功能機的命運,就隨著從微軟到HMD與富士康的一次轉手,再次復活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今天國際科技巨頭爭奪未來技術優勢,布局下游用戶市場的今天,諾基亞用專利權的自持,已然落后了幾十年。它也只能找到富士康這種盈利模式的工廠,進行老人與老人之間的合作方式了。

    而富士康公司如今看似乎只有接盤俠的悲壯,而沒有更多喜悅。

    從今年巨資收購日本處于巨額虧損的夏普開始,身處勞動力成本上漲與技術積累微薄中的富士康希望通過并購市場的一系列動作,實現企業轉型,甚至實現機器換人。

    但無論是富士康與阿里、日本軟銀的機器人合作中,還是富士康參與騰訊的智能汽車制造,富士康的角色卻始終沒有變。

    相反,從并購夏普看,富士康卻一開始便面臨裁員與技術人員流失的矛盾。最近,尚未吃到夏普液晶屏甜頭的富士康,反而成了夏普電器的推銷員,在全國18個省開30多家旗艦店,鼓勵100萬員工幫助消化夏普家電的庫存。

    人們說賈躍亭、董明珠最近都在公司內銷上發力,這與富士康很像。同樣,橫向來看富士康,與跨界收購世貿的樂視、并購新能源汽車的格力之間,制造業巨頭走到天花板的困頓,從買到賣,都有著某種暗合。

    其實,用"野蠻人"的方式獲得市場優勢,今天或許在國內還能有所作為,但到了跨國并購市場中,這已然OUT了。

    看看世界的科技型公司在做什么:

    騰訊最近聯合四維圖新在搞無人駕駛汽車,阿里聯合日本軟銀在日本試驗云計算服務。簡而言之,在半年便更新換代一批商業模式的時代,今天國際市場的主流并非大資本博弈下的并購,而是科技巨頭們爭奪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云計算等前沿領域幾個月、甚至幾周的科技優勢。

    在這當中,蘋果的步伐稍微慢了一些,但理念也既不是并購,也不再是出租知識產權,而是利用技術與平臺優勢,通過資本渠道,在滴滴這樣的下游平臺上布局,獲取間接利潤。

    這或許是一批處于轉型中的中國制造業,快速融入消費與服務前沿市場最需要學習的。

    而今天國際并購市場或許并非中企出手的最佳平臺。因為歐美國家此時拋出的所謂優質資產,或許只能算作工業3.0到工業4.0換代后淘汰的一些"雞肋"。

    姑且不說這種收購模式本身已經過時,假如身處下游的制造企業本身沒有過硬的科技實力與解決方案讓其"返老還童"的話,那么他們巨資并購回來的便只剩下債務累累的一副空殼而已。

    【責任編輯:管理員】
    國內知名互聯網企業品牌總監,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