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中國是當今世界旅游業的領軍者
    陳新光
    2016年06月03日

    二0一六年五月的中國,是旅游業的盛大節日。除5月19日的中國旅游日外,5月18至21日,由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和中國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全球旅游業界知名人士云集北京,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塔勒布·瑞法依主持了開幕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開幕式并親自致辭,大會通過了會議成果文件《北京宣言》。5月20日,由中國國家旅游局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二十國集團(G20)旅游部長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本屆旅游部長會議主席、中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主持會議,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塔勒布·瑞法依、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出席開幕式并先后致辭。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在北京、在這五月締造了世界旅游的歷史。

    旅游創造歷史,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旅游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是認識新鮮事物和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徑。2015 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今后15年內實現消除極端貧困、戰勝不平等不公正、遏制氣候變化三大任務。議程確立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3項與旅游直接相關。聯合國大會還將2017年定為"國際可持續旅游發展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發來賀信,非常感謝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共同舉辦此次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盛會,稱贊:"這是有關旅游與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一次高級別國際會議。這是一個普遍性、綜合性、具有變革意義的議程,旨在激勵各方采取行動、消除貧困,在未來的數年中能夠建設一個更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當前,我們正在全力準備,以迎接2017國際可持續旅游發展年,希望大家能夠更好地通過旅游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包容、更繁榮和更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當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需要尋求新動力。旅游作為增長最快、最具韌性的產業部門之一,在促進世界經濟復蘇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據世界銀行估算,旅游業每消費1美元,可為全球帶來3.2美元的經濟增長。目前,旅游業貢獻了全球約10%的GDP、30%的服務出口,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產業。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塔勒布·瑞法依在接受采訪時說,旅游業是增長最快的社會經濟領域之一,目前占全球就業的1/11和全球貿易的6%。2015年全球旅游人數達到12億人次,較去年增加4.4%,2016年一季度增長超過5%,高于增長預期。旅游業能夠激發經濟增長活力、促進就業、吸引投資、提升當地人民生活質量,旅游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G20旅游部長會議上,據了解G20成員作為世界各地區主要的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代表,擁有全球90%的國內生產總值,80%的貿易額以及三分之二的人口,同時亦為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出境客源市場。目前,G20旅游部長會議已成為二十國集團成員經濟體間發展旅游合作的重要機制。在這6年間,G20成員入境旅游人數由6.6億人次增長到8.3億人次,國際旅游收入由7470億美元增長到9200億美元。

    旅游業是中國培育發展新動能的生力軍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旅游的文化傳統,許多先賢達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旅游名篇佳作。特別是明代著名學者徐霞客一生游歷四方,"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歷經30多年的游歷所撰寫的《徐霞客游記》,既是系統觀察和記述自然的世界地理名著,又是描繪"閱盡人間春色"的旅游巨篇,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缎煜伎陀斡洝返拈_篇之日即5月19日,現已被定為中國旅游日。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有著壯美秀麗的自然風光、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和潛力巨大。中國歷屆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全國人大頒布了《旅游法》,國務院出臺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目的是把旅游業打造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以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交通條件日趨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旅游。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旅游由少數人的奢侈消費變成普通百姓的必需消費。2015年,國內休閑度假和觀光旅游并重的局面初步顯現,中國居民國內旅游已突破40億人次,其中,自由行達32億人次,人均消費1000元左右,支出額占居民消費支出的10%,境外消費超過2000億美元。出境游客超過1.2億人次,連續4年居世界首位,接待入境游客1.3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萬多億元。同時,中國旅游業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舞臺。中國各地都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產業鏈條也長,適合各層次的勞動力就業創業,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過去5年,旅游業投資年均增長40%,2015年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42%,增幅比上年擴大10個百分點。國家旅游局預計,2016年全國的旅游投資將超過1.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目前,中國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近2800萬人,加上間接就業總計吸納8000萬人就業,約占全國就業總數的10%。旅游是人與人最直接、最自然的交流方式,是開放的窗口、友誼的紐帶、和平的使者。旅游業還是中國對外友好交往的高架橋,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人往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旅游在促進人文交流中的作用,目前已確定了150多個國家作為中國公民旅游目的地,還先后與俄羅斯、韓國、印度、美國等開展"國家旅游年"活動。

    2009年當選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并在2014年連任,曾多次訪華并對中國旅游業情有獨鐘的塔勒布·瑞法依,見證了中國旅游發展黃金期,對于中國的旅游他甚至耳熟能詳,順手拈來。對中國旅游業的發展給予高度評價。塔勒布·瑞法依秘書長認為,對世界旅游業而言,中國地位舉足輕重,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的領軍者,中國具備繼續引領世界旅游增長的全方位條件。他認為,"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國人不斷增加的收入,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以及對出境旅游的政策支持,中國出境游客從2000年的1000萬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28億人次,中國旅游市場出入境游客數量達到近2.5億人次,這一數據足以改變世界旅游版圖。與此同時,中國躋身第四大入境旅游國,國內游市場也令外界矚目。對世界旅游業而言,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塔勒布·瑞法依秘書長還不止在一個場合表示,選擇在北京舉辦這樣一屆旅游領域頂級的盛會是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和中國政府"一拍即合"的結果。他認為:"中國在旅游行業已經擁有了世界旅游領導者的地位,本次大會的召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一個歷史性的會議,非常成功且非常重要。"中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認為,中國旅游業天然具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特征,尤其是"共享",它對打破城鄉分割、國家地區藩籬,具有先鋒的作用。中國旅游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旅游促進就業、旅游扶貧、鄉村旅游、政府推動旅游、旅游+發展戰略、旅游廁所革命等方面都獲得了許多經驗,對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具有借鑒意義。

    走可持續旅游之路,實現包容發展

    旅游業是增長最快的社會經濟領域之一,旅游業能夠激發經濟增長活力、促進就業、吸引投資、提升當地人民生活質量、鼓勵創業。鑒于旅游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5月19日,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通過成果文件《北京宣言》恰逢其時。宣言緊扣旅游促進發展與和平這一主題,以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有效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主線,闡述各方共識和主張,實現世界經濟早日走向恢復性增長。

    (一)實施國際旅游合作計劃,為世界經濟復蘇加油助力

    旅游作為增長最快、最具韌性的產業部門之一,在促進世界經濟復蘇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據世界銀行估算,旅游業每消費1美元,可為全球帶來3.2美元的經濟增長。目前,旅游業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產業,未來15年,國際游客數量將由12億人次增長至18億人次。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近發布了《可持續旅游:促進包容性發展的有效工具》主題報告,會議審議并通過《第七屆G20旅游部長會議公報》。公報指出,G20國家旅游部門一致同意,推動旅游業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完成可持續發展目標。完善旅游政策,構建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促進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作質量,推動更高水平的合作、融合和包容發展。加強更廣泛合作,以應對旅游便利化所造成的加強安全方面的諸多挑戰。為進一步促進世界旅游業發展,中國政府倡議實施國際旅游合作計劃,共同營造更加便利的旅游環境,呼吁各國應進一步放寬簽證政策,簡化入境手續,開辟更多直航,為游客觀光、購物提供更為專業化、人性化的服務,保護消費者權益。加強南北和南南旅游對話與互利合作,促進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發達國家應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和貿易促進援助,提升最不發達國家旅游業發展能力。發展中國家應將減貧目標納入旅游政策,提高旅游業對青年、婦女、土著居民和弱勢群體就業吸納能力,確保貧困和邊遠地區共享旅游發展機遇和成果。中國政府承諾將在未來5年實施50個國際旅游合作項目,包括開展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派遣專家提供旅游業規劃咨詢,培訓一批中文導游和管理人員,提供1500個來華人員培訓名額。中國愿與各國一道,本著開放、創新、互利共贏的精神,共同推動全球旅游業包容、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造福各國人民。

    (二)發展旅游業,實現減貧貢獻最大化

    旅游業具有強大的功能,能夠為所有的國家帶來更多增長,旅游業對減貧的貢獻最大,是實現扶貧脫貧的重要支柱。為此,減貧也是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優先考量和重點工作之一,發達國家應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和貿易促進援助,提升最不發達國家旅游業發展能力。發展中國家應將減貧目標納入旅游政策,提高旅游業對青年、婦女、土著居民和弱勢群體就業吸納能力,確保貧困和邊遠地區共享旅游發展機遇和成果。中國是世界旅游大國,既是最大的旅游輸出國,又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中國通過發展旅游業消除貧困的決心大、效果好,得到世界各國的好評。在"十三五"期間,中國政府制定了通過發展旅游帶動17%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宏偉規劃,特別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其目標是未來五年內通過發展旅游業使1200萬人口脫貧。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也是必須實現的目標。中國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那些地方發展工業、農業受到很多限制,而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多地方依靠發展旅游業實現了脫貧。同時,旅游業也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人們的視野開闊了,思想觀念更新了,精神狀態改變了,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

    旅游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旅游業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環,是典型的綠色產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去更多是理解為直接開發利用,搞的是挖山伐木、涸澤而漁,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發展難以持續。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保住了綠水青山就保住了財富之源,從而更加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把促進旅游業發展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位置來抓,大力倡導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統籌旅游景區開發和保護,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路子。我國已進入大眾旅游新時代,要順應時代的要求,推進我國旅游業發展由景區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旅游業是無邊界的產業,包容性強,融合度高,能體現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全域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它從全域、整體和聯系的視角來認識和發展旅游,是一種協調、開放的發展模式,它是一整套基于旅游業的綜合施策,是一種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浙江省較早地探索全域旅游模式,制定了全域大景區旅游規劃,全域旅游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以桐廬縣為例,近年來,該縣抓住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旅游專項改革試點縣機遇,將發展全域旅游作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最佳途徑,緊扣"風景桐廬、全域旅游"這條主線,精準謀劃,創新發展,基本形成"產業因全域旅游而更興旺、城鄉因全域旅游而更美麗、百姓因全域旅游而更富有"的全域全業全民發展格局。

    (三)實施國家戰略,優先發展旅游產業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強化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并紛紛實施國家戰略,優先發展旅游產業。為最大程度發揮旅游在促進綠色增長、就業和包容發展方面的作用,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全域旅游的探索和實踐,促進全域優化配置資源、全域統籌規劃建設、構建全域綜合管理體制、全域發揮旅游+功能以及全民共建共享旅游的轉化,這不僅是中國旅游自身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新抓手,也是中國旅游業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現實舉措。雖然中國旅游業取得長足發展,但總體上還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特別是高品質、有創意的旅游項目和服務短缺?,F代旅游業是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這是一種新經濟,不僅促進農產品消費和升值,也帶動更多適應群眾需要的工業品開發,其關聯產業達110多個,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都超過80%。"一業興,百業旺"。2015年旅游業對中國GDP的直接貢獻率為4.9%,綜合貢獻率達10.8%。但目前中國旅游業發展水平還不高,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居民人均出游次數和旅游收入還將翻一番,屆時中國旅游業投資規模有望達到目前的兩倍。為此,中國將把發展旅游業作為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來抓,實施旅游消費促進計劃和旅游投資促進計劃,落實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旅游市場的舉措,進一步深化對外合資合作,以改革開放增強旅游業發展動力。中國將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和信息化等硬件設施建設,強化旅游市場監管,使中外旅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多彩快樂的旅游之美。中國還將推進全域旅游和"旅游+"行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工業旅游、文化旅游、養老養生游,并與"互聯網+"相結合,在促進旅游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旅游業的升級換代促進國民經濟的提質增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做優做強中國旅游業,迫切需要依靠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世界旅游發達國家、國內旅游發達地區的經驗都表明,拆掉有形無形圍墻,可以做到"告別門票、更加經濟"。要從封閉的旅游向開放的全域旅游轉變,從景區"墻內"管理向全域綜合管理轉變,拆掉景區"門票經濟"圍墻,已經成為中國旅游大勢所趨。全域旅游發展符合世界旅游發展潮流,旅游部門要通過改革創新,加快構建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中國將進一步完善激勵政策、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為更多群眾參與旅游產品開發和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旅游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更能為子孫后代謀福祉, 要發揮旅游的和平橋梁作用,為促進各國人民友好交往、和睦相處、開放包容作出貢獻。旅游可以加深理解、減少偏見、增進包容,在促進世界和平中有著獨特作用。當今各國都有責任采取有效措施,應對突發事件,維護游客安全,堅決反對一切針對游客的恐怖行為。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營造更加自由、便利、安全、舒適的旅行環境。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