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史寶銀  >>  正文
    史寶銀:一位古代縣令的“為官之道”
    史寶銀
    2016年06月13日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边@是筆者數日前在位于河南省內鄉縣內鄉縣衙三省堂前看到的一副對聯。


    三省堂

    細讀這副古代縣令表達自己“為官之道”的對聯,筆者對其看淡名利地位,勤政為民,尊崇“民為貴”,以百姓為天的情操大為贊嘆。 

    贊嘆之余,筆者了解到,此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時任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寫。

    據《內鄉縣志》記載,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興人,北宋名將高瓊第22世孫。高以永在康熙十一年(1672)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十八年(1679)調任河南內鄉知縣,兼管鎮平、淅川兩縣事務,任職共九年??滴醵吣辏?688)升任安州知府,兼管新安縣事??滴跞荒辏?692)任戶部江西司員外郎,兩年后病逝于官邸,享年六十三歲。著有《高戶部詩集》。

    高以永在內鄉知縣任上時,正值清初戰亂之后。百姓背井離鄉,莊稼荒蕪,經濟蕭條。他以賑濟災民為急務,力攬流民返回,“發給種子、調劑耕牛、廣開荒田”,并鼓勵農家種植桑、麻、棗等經濟作物,還替民向上級申請“六年內不收賦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在當地累計開墾土地達四千余頃。

    高以永在內鄉為官時,自感責任重大,常為民生憂心忡忡,于是秉燭研墨寫下了這副楹聯,懸掛于縣衙“三省堂”。因其秉性寬仁、愛護百姓、處事公允而深得民心。當他調離內鄉時,百姓趕去縣衙挽留,甚至一送再送,有送達百里者。清康熙《內鄉縣志》為高以永立傳,稱他“在事數年,溫厚和平為治務,慈祥愷悌之聲無間遐邇”。清同治《內鄉通考》載:“高以永,廣開墾,除匪盜,其有造于內鄉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杰告訴筆者,內鄉縣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歷經明、清多次維修和擴建,是中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時代縣衙,享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一座古縣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稱。

    內鄉縣衙現存建筑大多為清代所建,主要建筑物門前都懸掛有楹聯,現存楹聯共有35幅,大堂對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二堂屏門匾額“天理、國法、人情”等部分楹聯反映了古代縣令們為民做官的執政理念。其中,最為世人認可和贊譽的即是高以永知縣撰寫的“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召開座談會時,給市、縣委書記們專門念了高以永知縣撰寫的這副對聯(楹聯)。他說,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關于作者:史寶銀,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