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想跟'阿爾法狗'下棋了。"
這是參加天津達沃斯夏季論壇的韓國圍棋大師李世石面對圍堵的記者,說出的一句大實話。
人類究竟是不是到了要忌憚人工智能的時代了?顯然,"阿爾法狗"人機大戰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科技和社會意義不在于誰贏誰輸,而在于科技的不斷進步,機器能力變的更強,而我們應該如何認知這樣的工業與信息時代,如何思考人機共存。這正是此次達沃斯夏季論壇的主旨之一。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論壇致辭中所說,我國創新性經濟活力四射,高技能產業、高端制造業和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快速增長。一些轉型升級早、新產業增長快的企業、行業、地區都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有數據顯示,在象征第四代工業革命的機器人市場需求方面,中國連續3年成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整體經濟減速,工業產業企穩轉型的背景下,中國對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的機器人需求仍然強勁。
與此同時,國內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生產與制造產業方興未艾。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說,在令世界處于智能化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已在無人機、太陽能、超級計算機等新興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且,他還認為中國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軍者。
不過,與圍棋大師李世石的忌憚相似,隨著機器人的強勢來襲,"機器替代人"的思潮愈發在國內工業企業領域流行起來,甚至機器人作為服務業的另一種支撐,似乎很快就能走進千家萬戶。
比如本屆達沃斯論壇上耀眼的高顏值機器人佳佳,人們對于它在禮賓,以及其它服務上的期待似乎已進入到了好萊塢的電影場景中。
可惜的是,這位美女機器人由于工作強度過大機身出現問題,"眼睛"只能"凝視",不能"拋媚眼"了。
圖片說明,與2014年的顏值機器人比較,2016年的佳佳"進步"不多。
事實上,我們在剛剛進入工業4.0時代對于機器人的高期待與高忌憚,似乎都過早地透支了我們認知新型工業,人際共存的時代概念。
比如,機器是否能替代人,未來導致工人大量失業?
此話的前一半不假,而且10年前國內外就已經實現了。
10年前,當第一批輪式機器人與無人機機器人,替代一組4個人的巡檢員在國家電網的線路上檢修時,確實有一批巡檢員"下崗"了。
但機器替代人的另一個背景是,讓這些機器人正常運轉,卻需要更多后臺技術人員支持。當機器人的故障率在應用中成倍增加時,企業實際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來聘請專業公司運維,甚至不斷掏錢讓機器人更新換代,否則前期投入就成了一堆廢鐵。
因此,機器換人并非只是簡單的人機替代,這個假設還需要整個機器人生產、運維產業的共同興起,以及操作機器人的新型工人被批量培養出來。比爾·蓋茨說,大量工人未來不會失業,而是需要再培訓。
有了這樣一個"腦補"的前提,是不是機器人可以跑步進入千家萬戶,事實上也過于樂觀了?
從感知、認知、模仿,再到真正的人機交互,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目前技術層面仍不具備可靠基礎。
能夠為今天熱衷于機器人領域試驗與商業開發的從業者腦補上述兩點,事實上非常必要。要知道,國內機器人產業增速僅發展了2年便已出現放緩的跡象,一方面原因在于經濟增速放緩民間投資降溫,另一方面則是大量國內機器人項目上馬以后,缺乏必要的技術儲備,以至于只能為市場提供無人機、簡單交互的工業機器人產品,無法讓整個市場持續升溫;在教育與產業對接上,目前沒有足夠操作機器人,維護機器人的藍領隊伍為企業服務。
換句話說,對于工業4.0時代機器人市場的開發過早、過猛,市場不僅不會快速成熟,還可能提前透支人們對于機器人的使用熱情,機器人這個超新興行業在中國也可能出現產生過剩,未老先衰。
所幸,在全球工業4.0的產業進程中,一些國際科技巨頭仍清醒地為人工智能產業進行基礎性研發。
筆者認為,對于未來或許有數千億市場規模的人工智能"藍海",國家政策與市場從業者應給與科技更多研發與完善空間,這樣才會夯實我國工業4.0時代的產業與技術基礎,更高效與深度地與世界工業4.0時代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