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至28日,第十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中國天津舉行,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嘉賓與會。此外,阿富汗、加拿大、吉爾吉斯坦、捷克和斯里蘭卡等國的元首及政府首腦也出席了論壇。與會代表圍繞"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主題,按照"重設體系"、"重塑增長"和"反思創新"三大議程,從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轉型影響、索求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密碼,尋求推進轉型的新途徑開展了200多場的專題討論。在當今全球經濟深處低迷漩渦,中國經濟毫無懸念地成為今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外嘉賓最為關注的焦點。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相對于前三次工業革命而言。18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依靠母機生產線實現了批量生產;20世紀70年代后,依靠電子系統和信息技術實現的生產自動化,美國引領的互聯網革命深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曾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數字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有機融合,觸及經濟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可植入技術、數字化身份、物聯網、3D打印、無人駕駛、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智慧城市等將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重塑全球生產、消費、運輸與交付體系,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隨之應運而生。從人工智能到機器人,新興技術的商業化正在重新定義各行各業并重塑社會準則。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管理委員會成員李·豪威爾認為,"我們正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始于本世紀初的這場工業革命,以新技術的涌現為特點,不斷融合物理、數字與生物世界的界限,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不斷創新。"
第四次工業革命撲面而來,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中國已做好準備,實施創新驅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涉及的各主要領域,全世界也都期待中國發揮關鍵作用,推動國際合作,完善相應體系,領航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轉型,發揮其關鍵作用,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軍者。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是與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好接軌,推動著中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可以說中國已具備成為時代技術先鋒的條件。只是與以往歷次工業革命不同,這次中國擁有更多的技術儲備,產品可以更快地進入市場響應客戶需求。過去,中國科技企業在核心技術、核心元器件方面與世界領先企業的確存在差距,但經過多年發展,差距正逐漸縮小,正在實現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轉變。中國在無人機、太陽能和超級計算機等新興技術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聯合國貿發組織2016年6月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認為,中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根據普華永道的測算,未來10年到15年,中國經濟的體量還會繼續穩定增加,可達20萬億美元。該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吳衛軍認為,中國新增經濟體量的質量將因為新科技運用、注重環保和協調發展而提升,新經濟的發展會加快帶動整個經濟體的轉型,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正如通用電氣全球高級副總裁段小纓所說,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力量,哪怕是1%的效率提升就能帶來3200億美元的增加值,形成對經濟轉型的撬動,這是傳統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面臨的巨大機遇。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促進新經濟秩序的建立。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型企業,都在積極通過數字技術尋求新的動力,以實現業務的進一步增長。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壓艙石"
出席本屆論壇的各國嘉賓對中國經濟態勢如何?中國轉型何去何從?中國動能如何孕育?都予以十分關注。出席論壇的各國嘉賓通過論壇的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和交流互動,對中國經濟的脈動清晰呈現:即新的動能正在孕育,新的產業加快聚集,新的活力充分釋放,中國經濟不僅底氣十足,并向世界發出這樣清晰的信號:中國經濟處在調整轉型時期,經濟增長短期難免有起伏波動,通過推動結構調整來促進結構轉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2016年能夠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壓艙石"的角色沒有改變。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本屆論壇作主旨講話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經濟面對持續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沒有搞"大水滿灌"式的強刺激,中國政策的"工具箱"做好了應對更大經濟挑戰的政策準備。
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的全球角色,本屆達沃斯論壇上傳出了堅定的聲音:中國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格局不會改變,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因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14%,中國經濟增量對世界經濟增量的貢獻達到25%,大概1/3的增量來自中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之內,這一格局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出現了三個變化,即增速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偟膩砜?,中國經濟運行可以用"總體平穩,穩中向好"八個字來形容。以2016年一季度為例,中國GDP增速達到6.7%、CPI漲幅2.3%、新增就業318萬人,我們確定了一個經濟的合理區間是6.5-7。僅從上面這三個數據就充分表明,雖然經濟增長的速度有了變化,但是它還在合理的區間,但從長遠看,中國經濟今天增長速度稍微慢一點,通過創新轉型和調整到位,未來能夠對世界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本屆論壇上,國內經濟界和學界對中國經濟的"看好",也得到國際商界領袖的普遍首肯和認同:中國經濟有著良好的基本面、龐大且不斷發展的市場,以及為資本提供強大支撐的優質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最終能夠實現成功轉型充滿為信心。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發展引發了全球關注。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用新理念認識中國經濟和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各方關注的焦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宏觀政策也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將繼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靈活適度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資源更多地引向有利于補短板、增后勁、上水平的領域,引向有利于促進轉型升級的領域。中國已經進入新常態,只有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一方面發展新興產業,一方面加大對傳統動能的改造提升,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化,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大、優勢足、空間廣,前景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9億多勞動力,有著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國,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大國,也是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大國。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消費市場,中等收入群體數以億計,而且在不斷地增長。農村的貧困人口也在逐年減少,城鎮常住人口每年增加上千萬,可以說這是一個在世界上極具增長潛力的新興市場,是一個可以開發人的潛能的巨大舞臺。外國的投資者,當然也包括我們國內的投資者應該抓住這個機遇一展身手。我們對中國經濟,不論是當前還是未來都持樂觀態度。樂觀是充滿信心的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心引導預期,這本身就是巨大的力量。
這屆論壇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為主題,可以說也為人們尋求發展轉型的動力提供了新的視角,具有現實意義。在新的產業形勢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已經不能靠跟隨、模仿的方式來振興經濟和產業,必須靠自主的科技創新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第四次工業革命催生轉型的力量,恰是中國經濟尋求新動能的來源。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在論壇期間接受采訪時說:"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發展理念,尤其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為中國邁入新的工業時代鋪就成功之路。"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運用好創新的理念,就需要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就需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行動,廣泛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不同領域融合發展,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場需要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平臺,匯聚各方面力量加速創新的進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的機遇,尋求轉型的力量,共同打造經濟增長新的引擎,推動世界經濟在轉型中走向穩定復蘇,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克強總理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中,也回答了世界各國嘉賓共同關心的世界經濟復蘇問題,并就中國政府對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提出了三點建議:即一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需要積極實施結構性改革;二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必須加快轉變轉型升級;三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離不開高效有序的全球治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孕育興起,為世界經濟穩定復蘇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呼吁世界各國面對共同的挑戰,惟有同舟共濟,才能立己達人,致力于構建更加公平、公正、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