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秦川  >>  正文
    秦川:中國人失掉了文化自信嗎
    秦川
    2016年07月13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盡管總書記并非第一次提及文化自信,但是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稱"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尚屬首次。我們為什么要有文化自信?這是因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如果連文化自信都沒有,無疑很可憐,也很可悲。國不論大小,民不論多少,試問哪個國家的民眾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到自豪?以我們的近鄰韓國為例,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韓國人為韓國文化感到自豪,并且這種比例還在升高。

    多年來,我們也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在談及文化自信,但是所表現出的氣質卻是文化自卑。在一些人眼里,傳統文化都是糟粕的,西方文化則是精華;傳統文化都是落后的,西方文化則是先進的。言必稱西方文化,甚至連與人交流時也時不時蹦出英語單詞。這顯然是誤區。

    還有一種現象是,不少學人喜歡拿魯迅那一批大家為例,認為那些大家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毫不留情地否定,也足以證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問題太多,不值得傳承。殊不知,魯迅少時便"幾乎讀遍十三經",其古文根底深厚,一生皆受傳統文化滋養,他對傳統文化絕非全盤否定,而是在客觀全面的基礎上批判和認同。

    比如魯迅在《中國地質略論》中說:"吾廣漠美麗最可愛之中國,而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這難道不是對中國文明的贊美?

    其實,對于不少人來說,他們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而是沒有理解傳統文化的美,或者說由于過于偏愛西方文化,而忽略了傳統文化的美。某知名媒體人撰文稱,"更年輕時我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我覺得外國書好看,中國書在認識上幼稚,在氣息上又老邁??墒侨缃?,我的頭腦像只水甕,裝滿了或可稱為'中國意識'的東西。這種意識就是對自然有一種特別的偏好,不僅欣逢其美,還相信它蘊涵真理,從中覓得安身立命的準則。"

    這或許不是一個人的感受。這幾年,筆者閑來無事也常常翻看唐詩宋詞,盡管小時候曾背熟不少唐詩宋詞,但隨著馬齒漸長,人到中年,再看那些唐詩宋詞,別有況味,始覺唐詩宋詞的魅力簡直絕倫。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特點,中國文化與別國文化不是對立的,在激賞別國文化時不能忘記我們身上的文化基因。當然,傳統文化也有糟粕,今天我們視野更開闊,也更容易分辨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哪些該舍棄哪些該弘揚。不唯我獨尊,也不妄自菲薄,這是文化自信的立足點。

    丘吉爾說,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亞。這是對莎士比亞的致敬,也是對英國文化的致敬。韓國一個議員說,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我們不僅要重視工廠里生產的產品,更要重視精神文化產品,我們要思考如何去開放市場,創作出有活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這是對文化生產的重視,將文化上升到了國家軟實力的高度。

    今天,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達到這樣的水平了嗎?今天,我們的文化輸出成功了嗎?今天,我們在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我們還需要做什么?所有這一切都需要答案。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套用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認為中國人沒有失去文化自信,也不能失去文化自信。有學者稱,一個國家的文化高度,決定了這個國家公民的精神高度、生存高度。文化自覺、自由是深化中國發展內涵的必由之路,是改善中國公民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誠哉斯言!葆有文化自信,并提高文化內涵,這是我們目前最需要做的。

    【責任編輯:管理員】
    資深評論員,供職于央視。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