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中國距離海洋強國有多遠?
    李洋
    2016年07月13日


    (鄭和下西洋集合了很多中國人對海洋強國的回憶和想象。圖片來自網絡)

    里斯本的帝國廣場上,有一座乳白色大理石紀念碑。碑文寫道:獻給恩里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們。這座紀念碑于1960年建起,紀念葡萄牙航海大發現奠基人唐·阿方索·恩里克逝世500周年。

    恩里克1394年出生在波爾圖,是若奧一世國王的三兒子。他自幼沉靜踏實,喜好鉆研,專心致志于既定目標。這位王子其實并未遠航,只在1415年隨船隊去過摩洛哥的休達。此行極大激發了他對航海的興趣,他相信地球上還有很多未知的大陸。

    恩里克放棄了宮廷生活,在葡萄牙西南角荒涼的圣維森特角定居,創立了一所航海學校、一座天文臺和一個造船廠,從國外聘請優秀的宇宙學家、數學家和工程師。恩里克于1418年首次派出船隊出航,陸續發現了北大西洋的多座島嶼。從1430年代起,他派出的團隊開始向更遠的海洋挺進,最遠到達西非。

    這個21歲的青年起初應該不會想到,他出于個人興趣的創舉開啟了隨后數百年恢弘的航海時代。其中有波瀾壯闊的地理發現,有驚心動魄的帝國海戰,有骯臟暴利的掠奪貿易,也有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今天的世界格局,某種意義上依然是海洋強國塑造的。當下的時代,在大歷史時段內不過是航海時代的延續。

    恩里克1460年在圣維森特角病逝,享年66歲。但他開啟的航海時代直接影響了國內的年輕人和其他歐洲國家。恩里克去世28年后,小他56歲的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繆·迪亞士第一次發現了好望角。

    在恩里克去世的同一年,葡萄牙另一個著名的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出生了。達·伽馬在64歲時又把葡萄牙的觸角從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結結實實地延伸到印度,航海開始與殺戮和掠奪緊密相連。對歐洲人來說,印度洋成了大西洋的延伸。世界悄悄進入西方中心化的歷史時代。

    達·伽馬剛降生時,在亞平寧半島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剛剛9歲。隨后他逐漸成長為意大利第一位為世人熟知的航海家,但他1493年首次到達加勒比海島上的壯舉卻是葡萄牙的近鄰西班牙皇室資助的。

    20年后,西班牙殖民總督巴爾波亞在中美地峽的高山上舉目西眺。這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浩瀚的太平洋。當時被命名為"大南海"。此后十年內,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始了一場尋找進入"大南海"通道的比賽。

    比達·伽馬小20歲的同鄉費爾南多·麥哲倫于1519年11月28日第一次率船隊繞過南美洲大陸的最南端,進入浩瀚的"大南海"。隨后的三個多月在這片未知大洋的航行中,他的船隊竟沒有遇到一次暴風雨,麥哲倫稱它"太平洋",這個名字沿用至今。1520年3月,他來到今天的菲律賓群島。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西方人從太平洋進入東方。此前1511年葡萄牙人經過印度洋已經抵達馬六甲,1517年抵達中國。

    至此,"寰球共此涼熱",東方成為西方羅盤上的一格。

    在隨后的60多年內,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來自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小國開始了最原始的劫掠。葡萄牙專注于非洲的黃金和東方的香料、茶葉和絲綢,西班牙執著于南北美洲的白銀和糖,販賣和使用黑奴是他們的交集。

    此后,西班牙在菲律賓趕走麥哲倫的手下,標志著葡萄牙的衰敗。1588年在英吉利海峽,西班牙戰法原始的"無敵艦隊"慘敗給英國,標志著新霸主的崛起。五十年后,西班牙在唐斯海戰中敗給新生的海上強國荷蘭,從此退出航海強國的舞臺。

    率先進入工業革命的英國在17世紀到18世紀的兩百年間通過多場艱苦卓絕的海戰擊敗荷蘭和法國,掃清了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日不落帝國"的障礙。相比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原始掠奪,英國建立起了軍事、殖民和貿易組成的穩定結構:海軍保護殖民和貿易,殖民地提供軍事基地和貿易原料,貿易利潤可用來擴軍和拓展殖民地。

    在葡萄牙和英國引領的兩次海權制高點爭奪戰的同時,中國先后在明清兩代推行了相當長時間的海禁。"鄭和下西洋"更像是宣誓和饋贈,耗費巨大,實際戰略收益有限,注定難以為繼。 朱元璋為防止倭患和防止金銀外流,在海上貿易除允許部分國家通過"朝貢"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清朝出于孤立和封鎖臺灣鄭氏集團等反清勢力的需要,配套施行了一種閉關鎖國政策。中國錯過了航海時代,也錯過了工業革命。

    美國獨立、二戰和戰后殖民地國家獨立浪潮讓"日不落帝國"分崩離析,美國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極佳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供給一躍成為最新的海上霸主。某種程度上,近百年來美國建立霸主地位的進程中先后掃清了德國、日本及蘇聯等強國的挑戰。這是第一次歐洲之外的,且自身幅員遼闊的國家成為海上霸主。

    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美國西點軍校教授阿爾弗雷德·馬漢出版了《海權論》一書,美、日、德、蘇等國先后將其作為制定國家戰略的重要參考。時至今日,中國周邊的海洋安全環境危機和中國謀求海洋強國崛起的主要障礙都源自馬漢"海權理論"指導下的美國的部署和安排。

    馬漢認為爭奪海權的過程中,海軍的建立、發展和維護,一定要與國際貿易的緊密結合,國際貿易的繁榮帶來的海軍的強大。而對于不同地區的勢力擴張,一定要有基地港口,保證不同基地之間的運輸通暢,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證海權的有效。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和"島鏈戰略"安排肇始于1945年結束的"太平洋戰爭"。這些部署和安排至今依然深刻塑造著亞太地區地緣政治和軍事格局。

    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海洋強國"??v觀航海時代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當代中國崛起之路徑,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對外界遏制擠壓的回應,是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但這并不必然意味著此前海洋霸主易位時暴烈的武裝沖突,因為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大大降低了大國間發生大規模傳統戰爭的可能。中國謀求海洋強國地位,更多地是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以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魏源編寫《海國圖志》以來,中國人才開始有現代世界的意識。我們應意識到,中國以這樣的起點要在西方幾百年經營和傳承的海洋世界謀求一席之地,這個過程注定不會平順。

    扎扎實實做好海洋技術、海洋經濟海洋生態的專業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培養和鍛煉足夠維護我海洋權益的海事軍事力量和應變能力是中國作為海洋強國崛起要同時做好的兩手準備。對于愛好和平的國家,軍事永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為海洋和平和穩定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和來自中國的制度貢獻。

    在美國之前,海洋強國大都自身疆域狹小,有強烈的面向海洋求發展的自覺意識,有強大的國家意志的推動,有相對先進的技術保障。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海洋強國更要有解決全球海洋問題的方案、能力和視野,要為全球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積累正能量。全球范圍內,戰后海洋爭議存在多年,并不妨礙世界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經濟和技術進步最快的戰后黃金時期。經過數次戰爭洗禮的國際社會應該有意識和智慧以最理智的方式和平解決爭議。

    太平洋,就像麥哲倫當初給它取名昭示的一樣,應該是和平的大洋。中美在太平洋的兩端,應該有氣度和能力為世界擔起這汪浩瀚的未知。眼下南海仲裁鬧劇堪稱當代中國國民海洋意識覺醒的起點,認清所謂規則的本質,也認清中國與海洋強國之間的距離。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