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創新成為發展強大驅動力,引領中國經濟進入新境界
    陳新光
    2016年07月19日

    2016年6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從報告來看,當前美日歐引領全球創新的格局基本穩定,全球創新能力十強國家前4位國家排名保持不變,依次為美國、日本、瑞士和韓國;丹麥、德國、瑞典、英國、荷蘭和新加坡分居第五至十位。與上年相比,英國、新加坡進入前十行列,以色列跌出前十至第十四位,芬蘭下降2位至第十二位。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超越澳大利亞,居世界第十八位。另據2015年10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報告稱,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研發大國;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稱,中國在140個經濟體中位列28位;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2015》中,我國在61個經濟體中排名22位。盡管上述報告所用指標差異較大,評價對象數量不同,但綜合來看,對我國的評價排名都顯示我國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目前處于世界中上游,且排名均大大領先于其他金磚國家。

    創新是未來中國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

    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現實坐標上,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具體來說,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00美元,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中,經濟將經歷一系列的轉型和升級。從中國國內看,這涉及經濟體系、發展模式、增長動力、產業結構、新經濟部門、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等諸多領域,其核心是經濟活動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和價值鏈高端的提升。從全球范圍看,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勢不可擋。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國只有依靠創新發展,才能有效破解產能嚴重過剩、資源環境約束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系列難題。這又涉及到對外貿易、引進外資、海外投資、人才和知識流動、治理結構調整等很多方面,其關鍵在于各層面、各領域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這些轉型和升級過程將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路徑和效果。

    中國"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中國創新步伐持續加快,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創新。堅持創新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國家競爭力,而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也離不開科技和制度創新的支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創新??梢哉f,堅持創新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國家競爭力創新,創新理所當然地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基點和發展理念的核心。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創新的理論觀點

    縱觀中國和整個世界的發展,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及如何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萍紕撔碌膶崿F離不開環境、體制和機制的支持,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如何創新問題上,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創新的理論觀點,指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提出全面創新的觀點,是科學的論斷。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全面創新就是要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重視創新體系的建設,無疑對創新的本質有了更高層面的認知。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就要做到引導各要素圍繞創新發展優化配置,引導創新資源向創新活動集聚,建立有利于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創新潛能充分釋放的體制環境??萍紕撔?、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技術和制度領域的創新是中國經濟轉型和升級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也是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核心要件??梢哉f "十二五"期間中國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對產業升級已經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帶動作用,中國已具備成為創新型國家的基礎。

    法國英士國際商學院布魯諾·朗萬教授認為,有三種因素決定著一個國家創新能力是否能夠提高。首先是重視創新,釋放政府大力支持創新的信號。讓整個社會知道創新是國家計劃的重要部分,創新經常出現在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當中,經常采取一些支持創新的舉措,在財政預算上給予相當程度的傾斜等;其次,支持創新要有政策連續性。創新不能只是一屆政府的重要議題,要讓創新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固定思維;第三,堅持不懈。政府支持創新不能走走停停,如果稍有懈怠,市場對創新的投資節奏就會慢下來。布魯諾·朗萬教授認為,事實證明,中國在這三個方面做得卓有成效。中國"十二五"以來特別是中共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以來,中國創新步伐持續加快,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為各國做出了榜樣。

    中國創新能力遠超同等發展水平國家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顯示:中國的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已提升至第18位,處于第二集團領先位置。在研發經費投入總和占全球總量97%以上的40個國家中,中國創新指數排名第18位,比上年提升1位,與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報告選用了40個科技創新活動活躍的國家作為研究對象,繼續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標桿分析法測算國家創新指數,所用數據均來自各國政府或國際組織的數據庫和出版物,具有國際可比性和權威性?!秶覄撔轮笖祱蟾妗纷?011年以來已經發布了5期,包括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大方面指標。根據國家創新指數歷年結果分析,參評的40個國家可劃分為三個集團。中國當前已處于第二集團的領先位置。綜合指數排名前15位的國家為第一集團,均為公認的創新型國家,其中美洲1席,亞洲4席,歐洲占據10席;第16位至第30位為第二集團,主要是其他發達國家和少數新興經濟體;第30位以后為第三集團,多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得分達到68.6分,比上年提高了0.2分,超過澳大利亞0.7分,繼續拉大與后面的加拿大、新西蘭、盧森堡等國家之間的領先優勢。與排名第17位的愛爾蘭相比,中國僅存在0.01分的微弱差距;與第一集團國家相比,中國與排名第15位國家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從上年的2.4分縮小到0.8分。同時中國創新能力遙遙領先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2014年中國人均GDP為7590美元,在40個參評國家中僅高于印度和南非,但國家創新指數得分遠高于印度和南非,接近奧地利、比利時等人均GDP在5萬美元左右的歐洲國家。在創新指數的分類排名上,我國企業創新排名第12位,比上年提升1個位次。2014年,我國萬名企業研究人員PCT申請量由上年的233件提高到270件,排名提升1個位次至第27位;三方專利數量占世界比重和企業研發經費與增加值之比排名與上年相同,分列第6位和第15位;綜合技術自主率排名提升4個位次至第9位。這表明我國企業創新的規模和質量正在穩步提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5年9月份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的創新質量在發展中國家當中脫穎而出,不斷拉開與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距離。特別是在"知識與技術的產出"上,中國排名第三,表現搶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高銳認為,創新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影響,但必須找到最佳的政策組合,以調動經濟內在的創新和創造潛力,中國在這方面表現出眾。

    盡管我國的創新績效排名即將跨入前10強行列,但結構性缺陷長期以來沒有根本性的改觀。2000年以來,我國勞動生產率和單位能源消耗的經濟產出這兩項指標的數值雖然逐年在提高,但提升幅度不明顯,國際排名一直在后5名徘徊在此次排名中,我國創新環境排名第19位,較上年下降6位。其中,企業創新項目獲得風險資本支持的難易程度下降幅度較大,從第5位下滑至第11位,這表明隨著我國創新創業的興起,企業對風險資本的需求日益迫切,資本市場供給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從25位下降至32位,這表明隨著專利產出的快速增長,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越來越強,政府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創新績效依然主要依靠高技術產業產出規模和技術產出總量的拉動,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產業升級方面仍將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創新環境亟待改善

    中國已走上全面創新發展之路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天津達沃斯論壇接受采訪時說,當今世界各種變化來勢洶洶,需要以靈活敏捷的創新精神制定出能夠適應發展變化的規則和標準。中國經濟改革正在這方面進行積極而有益的嘗試。創新帶來生機,創新產生動力。中國創新能力已脫穎而出,和全面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目標相比,當前中國的創新水平依然有較大發展空間。創新發展已成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中國已走上全面創新發展之路。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新研究顯示,通過向生產力驅動增長模式轉型,以投資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中國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經濟轉向生產力驅動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國經濟發展的卓越成就,世界有目共睹。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GDP擴大了25倍,創紀錄的城鎮化和工業化,使得6億多人口脫離了貧困。麥肯錫的研究還顯示,轉向生產力驅動增長的新模式,能夠讓中國更好地應對挑戰,有助于中國早日躋身發達經濟體。到2030年,生產力驅動增長模式相比目前的投資主導模式,能夠使中國GDP新增5.6萬億美元,新增家庭收入5.1萬億美元。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認為,到2030年中國將有五大機遇提升生產力--更好地服務中產階層和消費者;利用數字化推進新的經營模式;通過創新和研發提升企業收益;推進生產自動化和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提升生產力;鼓勵企業"走出去"。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副院長成政珉表示,通過成功轉型,中國可以培養更多高效率的企業,推動創新并創造可持續性就業崗位。生產力驅動下的增長也會帶來行業在GDP中占比以及就業結構的轉變。

    以上海為例,2015年5月25日,上海人大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提出將上海建成綜合性、開放型科技創新中心,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以及國際科學、技術和產業策源地之一。到2020年,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到2030年,形成科創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將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成為上海轉型發展的一大戰略布局,通過創新贏得上海發展新動能。2016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的《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聚焦國家戰略,制訂了一系列先行先試方案,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張江地區為主要載體,集中規劃和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力求打造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目前,光源一期、蛋白質科學設施、超算中心等大科學設施建設完成,超強超短激光、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活細胞成像平臺、海底觀測網等新一批項目紛紛落戶。通過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等一批創新功能型平臺組建,有力促進了全社會創新資源的集聚和開放協同。同時,積極推進材料基因組、太赫茲、量子通信等領域功能型平臺規劃布局,引導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轉型升級。一批科技創新集聚區正在火熱發展之中,上海以建設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引領,支持漕河涇、嘉定和臨港等園區開展創新導向的區域規劃,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培育創新企業和產業,力爭成為上海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2015年,上海生產總值達到2.49萬億元,稅收突破1萬億元。新增長、新發展,渴盼產業創新、制度創新、功能創新、技術創新等協同推進。上海正以進一步增強調結構轉方式的動力,實現城市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全面落實和推進,以求獲得發展新突破。上海創新發展的實踐再次證明,創新這一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必將引領中國經濟進入新境界。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