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里約很遠,奧運很近
    李洋
    2016年08月17日


    中國游泳運動員傅園慧(圖片來自網絡)

    相比他們的前輩,里約奧運會上的越來越多的中國運動員表現出個性的一面,讓那些長期關注奧運會的國人覺得耳目一新。在國際上,中國的形象也隨之鮮活起來。即使他們在賽場上屢有失誤,一些人遭遇誤判,更有甚者倒在興奮劑檢測之上,但這些以前看來的“瑕疵”反而讓本屆奧運會變得更加逼真和寫實。

    其實,競技體育原本就是這樣現實,挺好!

    以國別論,奧運會當然事關國家榮譽,但究其根本參與主體還是人本身。新一代90后運動員個性鮮明,在社交媒體的介入下,他們讓觀眾體會到參與者最自然的狀態??梢栽陬C獎臺上求婚,可以隨性回答,可以安慰被打哭的“愛醬”…… 就像里約本身的氣質,這屆奧運會多了喜怒哀樂,少了豪言壯語,看著不累。

    自1984年許海峰奪得第一塊奧運金牌以來,中國人對奧運的認知經歷了幾個階段,在西方搭起的這個舞臺上,起點是摘掉“東亞病夫”的大帽子,而后伴隨中國國力崛起,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成為國人尋找自信心,增進榮譽感和激發愛國熱情的節點。

    奧運冠軍是全民偶像,是國家英雄,被賦予更多體育之外的內涵,是激勵國民團結一致,奮發圖強的榜樣。奧運金牌是一種國家的圖騰。那時候的奧運會,一家人,甚至是一群人圍在電視機前看,是一種集體場域的宣泄和社會建構的過程。錯過了直播,就很難補上??磰W運是一種仰視的參與。

    如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他1945年那篇《體育的精神》雜文中寫的:“在國際比賽中,體育簡直是一場模擬戰爭。但是,要緊的還不是運動員的行為,而是觀眾的態度,以及觀眾身后各個國家的態度?!?

    今天,中國人可以更加輕松地看奧運,與整體國力的提升有密切關系。按經濟學家的理論,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后,公民就會表現出更多的個人訴求。觀看奧運會變得更加私人。很多人是早晚一個人刷手機時看到的,很少有人有條件看直播了。新媒體的叢林中,隔夜的酒更香。留下的都是簡單的熱點,粗暴直接,一句復雜的旁白都沒有?,F在看奧運,更多是一種平視的旁觀。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無論是中國代表團的成績,還是整個賽會的組織和服務水平,都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在那之后,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年出國超過1.2億人次,中國投資和企業迅速在全球擴張。

    這些發展在一個側面塑造了90后一代運動員的世界觀,也為觀眾們給奧運“祛魅”創造了硬件基礎。人們依然關注獎牌榜,但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只要站在奧運賽場上的都是好樣的”,很少有媒體再像往屆一樣頻繁播報獎牌榜的變化。公眾和社會心理對奧運會的態度正在發生悄然變化。

    奧運會距離宏大敘事更遠了,但距離體育和個人更近了,中國人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更高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國曾經打下了良好的群眾體育基礎?!鞍l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觀念深入人心。

    盡管目前公共體育設施和服務這一“供給側”改革還未跟上人們健身熱情的增長速度,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體育產業將迅速壯大,在市場的驅動下,政府的服務也將逐步跟上。體育在教育和人才評估體系中的地位也將逐步提高。很多權威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規模將達到5萬億到7萬億的規模。

    生命在于運動。里約之后,我們憧憬這樣一個未來:體育普遍成為國民尋求精神和身體之間對話的橋梁,成為孩子們磨練意志,增進團隊協作,培養不屈精神的人生選擇,進而讓那些有“洪荒之力”的人有追求體育榮耀的機會,有為國爭光的可能,更有在體育之外自我豐富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尊嚴。

    到那時,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路上,我們的孩子都可能笑著脫口而出:“我有這么快?我很滿意!”留意今天你身邊每一個咿呀學語的嬰兒,他們可能就是明天的奧運健兒。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