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耿彪  >>  正文
    耿彪:點擊量、票房、10萬+,所謂的剛性指標真的能代表大眾喜好?
    耿彪
    2016年09月06日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耿彪

    曾幾何時10萬+成為人們追逐高閱讀量的標準,在微信、自媒體等平臺中,一篇文章能有10萬+的閱讀量說明該文章的歡迎度很高,而隨著微信越來越火,微信公眾平臺以“10萬+”為傲,可是所謂的10萬+真的能體現用戶的喜好嗎?所謂的排名價值到底在哪里?

    當然,視頻網站的點擊量,上映影院的電影票房,這些都是視頻、電影的評判標準,至于到底有多少用戶,產品是否獲得用戶的歡迎一般用這些數字來體現。然而,有標準就有人可以不受標準的約束,刷點擊、刷票房、刷閱讀量,這些都有人在做,或許這就是“有利益就會有買賣!”。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壓力反而越來越大,每天要承擔高負荷的工作量,除此之外大量的年輕人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資源供給不足,尤其是房屋,無論之買房還是租房,“住所”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大的一筆開銷。而他們有不愿意回鄉,只得在大城市漂泊,在閑暇之余的娛樂活動就成為生活的解壓器??纯措娪?、網絡視頻、新聞小說等,正是人們對于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健康的生活習慣越來越重視,所謂的養生、雞湯文、娛樂活動才變得有機可乘,網約車、外賣、上門服務等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智能移動終端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低頭族越來越多,我們已經習慣了玩手機卻不可避免的忽略了周圍的人和事,人與人之間變成陌路。這樣真的好嗎?微信、淘寶改變了人們的社交和購物習慣,以大數據為基礎所謂的指標為每個人貼了標簽。

    例如:該文章閱讀量超過10萬+,該票房過x億,該視頻點擊量創平臺新高,該商品銷量為行業之冠......等等,我們不禁要提出一個疑問,這些所謂的標簽、指標真的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狀態,或者是一個產品的大眾喜好?不見得。

    雖然大數據技術越來越受到企業的信賴,但是在當下真正做到可以運用數據分析的結果到企業產品售賣,獲得用戶產品喜好上,還有一段路要走,目前的數據收集在數量級上還未到到要求。事實是目前的平臺數據都是以平臺自身數據為基礎,結合用戶的搜索使用習慣得出用戶的基本喜好,并不能全方位的定位用戶,比如用戶的職業、視頻傾向、資訊愛好等,平臺們各自為戰。大數據需要的是所有平臺的數據共享,顯然這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而所謂的10萬+當然也并不能評判一個平臺的好壞,雖然微信公眾平臺依然有很多的10萬+文章,可是其平臺價值卻在逐漸縮水。用戶更多地是用微信來進行通訊,發朋友圈,與好友進行互動等等,公眾號有多少人會點開一個一個的看呢?即使是服務號也不過如此,再加上有的企業禁止員工上班時間使用私人微信、QQ等,他們只能在下班時間上網。我們發現,大部分的10萬+文章是娛樂搞笑的文章,或者是雞湯文,又或者是為搏眼球的“咪蒙”文,這樣的文學氛圍真的好嗎?要知道微信的覆蓋人群如此之多,用戶閱讀這樣的內容在大眾導向上是否存在弊端?

    如今我們越來越相信科技的力量,數據作為科技行業的唯一衡量標準,企業融資要看平臺數據,平臺競爭需要看數據,甚至是用戶喜好也要看數據,可是數據就一定是真的?有些平臺為了搞定資本不惜數據造假,結果呢,融到資金之后仍然倒下的創業企業還是不計其數,所謂的數據價值在哪里?或許筆者太過極端,但以唯數據論扭曲的資本市場或許需要進行反思。

    筆者認為所謂的數據標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臺的運營情況,可是唯數據論偏離了行業人性化的一面,所謂的“天算不如人算”,個人主體的能動性所起到的作用才是不可替代的。相反,我們在執著的數據卻只是冰冷的數字,僅此而已。

    【責任編輯:管理員】
    科技專欄作者,專注企業實戰電商轉型。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