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殘奧會是世界殘疾人的盛大節日
    陳新光
    2016年09月14日

    剛剛成功舉辦過奧運會的這座城市,又迎來第十五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于巴西時間2016年9月7日晚6時45分在里約馬拉卡納體育場盛大開幕。這是殘奧會自1960年舉辦以來首次走進南美大陸,來自全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的4432名運動員將相聚在科爾科瓦多山腳下,參加里約殘奧會22個大項528個小項的角逐。敘利亞、伊朗兩名難民運動員組成獨立殘奧代表團征戰本屆殘奧會。作為世界殘疾人的盛大節日,本屆殘奧會由于俄羅斯代表團被禁止參加里約殘奧會,但在國際殘奧會開幕的同一天,俄羅斯也在本國舉行了殘奧會。與奧運會類似,作為世界殘疾人的盛大節日,殘奧會主火炬在馬拉卡納體育場點燃之后,在里約市中心還將設置"人民圣火臺",讓更多人領略殘奧圣火的魅力。

    體現溫情與勇氣,科技與關懷的開幕式

    當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在全場歡呼聲中出現在看臺上并啟動倒計時,只見15米高的巨大數字由從10到1的順序從體育場頂端漸次落下,而在最后一刻,極限輪椅運動員阿倫·福瑟靈厄姆沿著場內巨型斜坡,穿越代表著"零"的黃色圓圈,飛躍馬拉卡納體育場。據組委會介紹,阿倫是世界上唯一一名可以在輪椅上完成該動作的人。對他而言,輪椅并非殘障人士的工具,他的夢想則是設計出最為動感的輪椅。這一舉動所包含的勇氣,完美地詮釋了本次開幕式主題"心無邊界"。在殘奧會開幕式上,單板滑雪運動員,索契冬季殘奧會上銅牌獲得者美國影星艾米·珀迪穿著假肢進行融合巴西元素的現代舞表演,與她伴舞的是名為庫卡的機械手臂。珀迪翩翩起舞,手臂也隨之響應,雙方似乎扮演著對方的舞伴,卻又在舞蹈動作上悄悄地較勁。隨著珀迪的動作愈發自由與寫意,庫卡似乎終于明白自己無法再與人類的"斗舞"中取得勝利,低頭向珀迪致意。珀迪19歲時因病失去了自膝蓋以下的雙腿,如今她不僅是單板滑雪運動員,還是一名演員、作家、演說家和服裝設計師。她很好地詮釋了創意總監熱利所說的勵志故事,而身材高挑的珀迪也被稱作殘奧會開幕式上的巴西國寶"邦辰"。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機械手臂由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生產,該公司在39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機器人、自動化與技術解決方案。庫卡作為該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則應用于諸多工業領域,出現在開幕式觀眾面前的庫卡機械手臂高2.15米,1.15米寬,2米長,它的重量超過1.5噸。

    本屆殘奧會的火炬傳遞采取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方式,網絡世界里,圣火所經過的地方隨著人們的關注而頃刻變成一片火紅。在現實中,于北京時間7日抵達里約熱內盧的圣火在經過了基督山、依帕內瑪海灘等著名景點的傳遞后到達馬拉卡納體育場,來到最后一位火炬手克洛多瓦爾多·席爾瓦手中。席爾瓦是巴西在殘奧會上獲得獎牌最多的選手,他曾收獲13枚獎牌,其中包括6枚金牌。但在即將到達火炬面前時,輪椅上的席爾瓦卻被樓梯阻擋了去路。此時驟降大雨,全場觀眾的心也懸了起來。人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平常使用的樓梯對于"席爾瓦們"來說仿佛天塹,停滯了片刻,眼前的臺階突然伸展開來,一條無障礙通道出現面前,席爾瓦用手驅動輪椅爬坡而上,成功點燃火炬。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燃放的焰火照亮了整個馬拉卡納體育場,使開幕式達到了高潮。同時,這一環節旨在體現人類對世界的美好愿景:每一個人都應平等地享有同樣便利的生活。正如開幕式創意總監熱利說:"開幕式將向世界傳遞殘奧運動員無窮的能量。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遭遇事故,之后成為一名運動員,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克服困難的案例。"

    殘奧會是讓世人深入了解殘疾人精神世界的最好舞臺

    本屆殘奧會中國殘疾人體育代表團第32位出場,代表團成員身著統一的藍色服裝,手舞中巴兩國國旗,在倫敦殘奧會女子輪椅擊劍冠軍榮靜的引領下整齊入場。中國此前已連續三屆獲殘奧會金牌和獎牌數雙第一。出征里約殘奧會的中國代表團由499人組成,其中運動員307人,參加17個大項328個小項比賽,是中國參加境外舉行的殘奧會運動員人數最多、參賽項目最多的一次。而在1984年6月,中國首次參加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七屆殘奧會只有24名殘疾人運動員參加。曾在里約一家中企工作的巴西工程師桑托斯因家中有殘疾人,對出席殘奧會的中國隊員便多了一份關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桑托斯感慨道:"中國運動員在開幕式上用葡文、中文和英文3種文字打出橫幅'你好,里約!你好,巴西!',這讓我們巴西人心頭為之一熱。在所有的參賽隊伍中,中國隊唯一是這么做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團長張海迪對媒體表示"我們要展示中國殘疾人運動員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實際上,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相伴而行的,還有中國殘疾人運動員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禮儀之邦的文明風范。自開賽以來,里約殘奧會賽場上就刮起了一陣"中國風",截至9月13日,中國體育代表團一直領跑著金銀銅牌榜和獎牌榜總數的首位。殘奧賽場上,運動員則展示了他們不畏命運磨難的強者風范,殘奧會運動員都經歷過各種人生波折,他們的故事都可以寫成一部感人的勵志小說。因為先天或后天的不幸,殘疾人運動員對別人有著更深的理解,也渴望別人同樣能夠關注和關心他們。四年一個輪回,殘奧會再度向世人奉獻了一臺奏響命運壯歌、感悟生命力量的大劇。上海市靜安區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郁霆說,奧運會上頂尖選手的表現是沖擊人類運動的極限,那么殘奧會更像是一次人類精神的沖頂。兩個賽場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震撼,但后者的價值更在于:即便行動受限的身體同樣可以去證明自我存在的意義,而殘疾人所體現的精神力量,可以適用于所有人。

    殘疾人怎樣看待生活與世界,健全人又怎樣看待殘疾人?在殘奧賽場上,這樣的雙向問答時刻不停地在進行。每一個站上殘奧舞臺的運動員都是勝利者,他們最大的對手始終是自己,突破自我并不一定意味著我比你強,而是佐證我也能行。在生活中,殘疾人是有著特殊困難的弱勢群體,在某種意義上說,殘奧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等的視角,讓殘疾人與健全人可以坦然相對,而參與體育運動也不止于促進身體和心靈的康復,更像是殘疾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和回答。這種回答,需要健全人的理解與共鳴,以及建立在平等視角上的幫助。的確,心靈的平視決定著健全人與殘疾人之間到底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彼此交流。殘疾人作為一個群體,由于身體上的障礙,又難免讓人們在生活中投來五味雜陳的眼光。其實,殘疾人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對待。心靈的平視,并不意味著健全人可以無視殘疾人的特殊困難。相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幫助,是促進殘疾人與健全人彼此融合的社會基礎。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在一座城市的街頭遇到殘疾人的比率,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城市的文明程度,而能否為殘疾人提供足夠順暢地參與公共生活的無障礙設施,更是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愛心與包容。上海靜安區益康殘疾人關愛服務中心主任張愛琴認為對殘疾人的了解、尊重、關愛,決定著一座城市向所有人都張開溫暖懷抱的深度,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關愛外,也需要殘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來消弭各種偏見。從這個角度看,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身體的障礙可以通過各種硬件設施得以克服,心靈的障礙可能來自殘疾人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也可能來自健全人對他們的認識局限于表面。殘奧會正是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殘疾人精神世界的一個舞臺,獨臂泳將的奮力劃水、乒乓球員的左右揮拍、盲人跑者的全力沖刺……,殘疾人運動員用自己的努力向人們證明,即便身體有著障礙,也不意味著生活沒有色彩,更不意味著對社會無所作為。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約占總人口比例的6.21%,涉及的家庭人口約2.4億,盡可能地提供條件,鼓勵他們參與體育運動,就是克服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心靈枷鎖"的一種有效途徑,而從無障礙的賽場到無障礙的城市,心靈的平視,更是開啟殘疾人與健全人融合的一把心靈的鑰匙。

    樹立"終生預防殘疾"理念,以健康奔小康

    殘疾是一種生命現象,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殘疾人的關愛,是衡量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這種關愛不僅體現在救助上,同時也體現在預防上。據一項調查顯示,后天性因素是目前中國人的主要致殘原因之一??梢哉f殘疾風險伴隨著我們每個人,殘疾預防與個人健康、家庭幸福、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就有8500多萬殘疾人,基數大、負擔重,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多數殘疾的發生。在這個意義上,殘疾預防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工作,既十分必要,又極為緊迫。一份來自世界衛生組織殘疾預防與康復專家委員會的報告認為,大部分殘疾是可防可控的,現代醫學科技也為預防殘疾提供了技術支持,利用現有技術可以使至少50%的殘疾得以控制或者使其延遲發生。近些年,預防并控制殘疾發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研究數據表明:1987年至2006年間,我國至少遏制了1500萬人出現殘疾。正如許多專家所言,"殘疾預防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社會戰略"。把殘疾預防和康復保障連成一條線,我們就能最大限度減輕殘疾、消除殘疾,更好地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以全面健康成就全民小康。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這是我國首個在殘疾預防領域的國家級政策文件,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殘疾預防工作體系和防控網絡更加完善,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與能力顯著增強,可比口徑殘疾發生率在同等收入國家中處于較低水平。"

    當前,我國已進入殘疾人規模增大、結構變動、風險提高的關鍵時期。人口快速老齡化、意外傷害、慢性疾病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讓殘疾預防和康復保障變得更復雜。有數據預計,到2030年,我國每年將新增殘疾人200萬-250萬人,隨之帶來的不僅是給個人、家庭、社會的壓力,也增加了國家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及精神負擔。如果能夠通過各種手段減少、避免殘疾的發生,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在這意義講,康復和保障是對殘疾人戰略一點都不能少的關懷,而預防并減輕殘疾是"永遠在路上的社會工程"。在人們的觀念上,社會上不少人以為"殘疾預防只是政府各級殘聯的事情",而實際上關聯醫療、教育、安全生產、職業病防治等多領域?!缎袆佑媱潯芬?,孕前健康檢查率80%以上,產前篩查率60%以上,已管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規范管理率60%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起數、傷亡人數均下降10%以上,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80%以上……這些指標性規定,就是要從出生缺陷、發育障礙、慢性病、生產事故、精神疾病管理等方面控制致殘風險。我們要將殘疾預防工作在各領域內前移,讓更多人樹立預防殘疾的意識,從檢查身體、健康生活開始,都容不得任何僥幸,我們應該樹立起"終生預防殘疾"的理念。里約殘奧會的競技舞臺上,中國307名運動員在賽場上激蕩生命的力量。如果把殘疾人事業比作同生命一起奔跑的賽事,那么保障殘疾人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就是賽程部分,避免因各種原因致殘、致障則屬于關口前移。我們要把殘疾預防和康復保障連成一條線,通過"普惠加特惠"等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減輕殘疾、消除殘疾,更好地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以全面健康成就殘疾人同健全人一樣奔小康。

    (本文為中國日報網天下專欄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