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溫歷史劇《大敦煌》,頓感悲涼,于是又趁熱打鐵讀了井上靖的《樓蘭》。絲綢之路上關于女子可歌可泣的故事確實很多,有《大敦煌》里的珍娘、梅朵,為了敦煌死去從而化為飛天舞女,也有連名字都不知到的亞夏族女子,在隨索勵歸漢的途中,被當作祭品投入洪水。
《樓蘭》這個小說集里《洪水》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局引出了很多解讀,有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的",也有說"放棄抵抗只有死亡"的,但依然解不開一個迷局,那就是為什么在前一次面對河水暴漲時,索勵沒有聽從屬下的建議,將亞夏族女子祭河,而后一次卻聽從屬下建議,將女子投入河中了呢?
答案絕非是兩人感情變化那么簡單。我們先從渡河前的兩個細節來談起。
其一,索勵這支軍隊的構成,井上靖如此寫道:"每個被收編的士兵唯一的資格要求是具備拉強弓的強健臂力。",由此開來,這些士兵在戰斗紀律和經驗上來說可謂一片白紙。
其二,亞夏族女子講過龍都的傳說,說庫姆河里存在著妖魔。這就提供了一個當地人的信仰信息,和一個很好的證人。
對于這個身經百戰的中年武將來說,在渡河時河水暴漲,意味著什么,他更知道,進入西域以來第一仗意味著什么。讓士兵和洪水作戰,看起來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一樣可笑的事,但這真的是一箭雙雕的好事!其一,這是個訓練士兵的大好機會,讓他們熟悉武器使用、戰略戰術,其次是增加信心,連妖魔都可以戰勝,那對面肉體凡胎的匈奴還不在話下?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戰勝了妖魔,又打敗匈奴,在當地會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從民心入手,奠定統治基礎,尤其是在還有亞夏族女子這個外人全程旁觀的情況下。
的確,故事按索勵安排的走向發展。雨停了,河水退了,士兵也打敗匈奴了,西域也開始流傳索勵大戰洪水妖魔的故事。索勵出關的時候,就沒打算再回漢,然而朝廷沒忘他,下令讓他回漢。面對長安的榮華富貴和榮譽,這下麻煩了,有妻兒在,這個異族女子怎么處置成了問題,又不是明媒正娶的二房,在他妻子看來,這不是負心漢么?于是在回漢途中,又遇到洪水,這個終日陪伴在身邊的女子,既不需要她來緩解寂寞空虛冷,也不需要她來宣傳英雄事跡,于是,這個女子終歸還是去了她早該去的地方。
看來,很多時候,細細一探究,真相的確是很殘酷的。當然,這里的真相是指小說中的。井上靖的小說也正是高明在此,有書評家說,井上靖的小說的唯一主角是時間,在時間的流動下,是幾百年來不變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