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眼看山西”采風團成員在雁門關合影留念。
金秋九月,從太原出發,一路向北,途經雁門關、應縣木塔、懸空寺,最后到達大同,沿途關隘重重,古堡相望,長城相連,天高云淡,氣象萬千。
雁門關外,完全是一幅異域風光。這里因扼守中原與塞外要沖,歷代把此看作戰略要地。戰國時期,趙置雁門郡,趙武靈王在此胡服騎射。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30萬,從雁門出塞,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并修筑了萬里長城。北宋時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主戰場,楊家將在這里浴血抗遼,留下許多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歷史的狼煙已經散去,只留下遠山上那斷斷續續、綿延不絕的長城和一座座殘破的古堡作為印記。昔日的古戰場,如今被打造成為山西邊塞文化的“主題公園”。
9月25日,正趕上周末,來雁門關景區旅游的人成群結隊、邐迤而行。沿著古時的石板路,拾級而上。道路兩旁是仿古的客棧和農家院落,供游客休憩。也有不少當地人在路邊擺個小攤,賣些山上的野蘑菇和土特產。還有當地的藝人進行民俗表演,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駐足觀看。
據景區的導游講,雁門關又名西陘關,它位于勾注山上,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因是大雁南飛北歸的重要通路,故名“雁門”。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痹谖业挠∠笾?,雁門關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經常出現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文里,也出現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當中。
此時,古老的雁門關帶著歷史的滄桑矗立在我們面前,由于年代過于久遠,不少地方顯得有些破敗,為此,近幾年當地政府對雁門關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作為新開發的旅游景區,還新修了不少防御工事,完全仿照古時的模樣,有城墻、瞭望塔,還有營房。同時配上了古時將軍用的指揮車,以及各式各樣的兵器。
當“洋眼看山西”的15名“洋霞客”沿著陡峭的臺階登上千年古關,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偉氣勢。極目遠眺,頓時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此時,朔風浩蕩,拂過臉頰,帶著絲絲涼意,耳邊似乎能聽到金戈鐵馬、鼓角爭鳴的聲音。
俯視一望無際的雁北大地,金沙灘、廣武城、漢墓群,盡收眼底。這個曾經飽受戰爭之苦、被稱作“雁門關外野人家”的地方,如今阡陌縱橫、綠樹掩映,一條高速公路如巨龍飛騰,穿山而過。
在代縣,“洋霞客”們還參觀了“萬里長城第一樓”——邊靖樓,這里曾是邊關將領運籌帷幄、指揮作戰的后方基地。此時此刻,登上雄偉壯觀、保存完好的古樓,“洋霞客”們無不感慨萬分,盛贊山西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與多樣。
大同作為山西的第二大城市,是此次“洋眼看山西”的最終目的地。大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游城市,8月31日,山西省旅游發展大會在大同召開,這座古老的城市流光溢彩、裝扮一新,現在依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之中。而此時,“洋霞客”們的突然造訪,又為古城增添了一種特殊的氣氛。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跡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跡包括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而作為山西最北端的城市,它與內蒙古接壤,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民族抵御外敵的邊關重鎮。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遷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
如今的大同,雖然高樓林立,完全是一個現代化城市的模樣,但市區那高大的城墻以及遍布大同11縣區的古長城、烽火臺和邊堡,卻為它打上了深深的邊塞文化的烙印。
據大同市文物部門的同志講,邊堡是長城的一部分,有長城就會設置邊堡。在明朝時,大同是“九邊重鎮”之一,作為“北方鎖鑰”,曾修筑有以“大同鎮”為首的著名的屯兵要地72座城堡,包括20座城、52座堡,其歷史遺跡分布在大同市的各個縣區和朔州市,現河北境內的蔚縣和淶源縣也曾經是72城堡之內的兩座城。
大同的邊堡很多,有內五堡、外五堡和塞外五堡之說。大同長城古堡屯兵和貿易共存,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不光有屯兵72關堡,還出現無數以居住為主的民堡,著名的有鎮連堡、鎮川堡、宏賜堡、鎮虜堡、鎮河堡、鎮羌堡、拒墻堡、拒門堡、助馬堡?!氨るx堡,二十五”,是說這些明代邊堡之間距離二十五華里,其間還有不知名的小堡。數百年風雨剝蝕,邊堡大多損毀,有的已成為遺跡。
“洋眼看山西”采風團來到大同市得勝堡。
新榮區的得勝堡,是明代通貢互市的發祥地,是隆慶議和的簽約處,歷史地位特別重要。得勝堡又與鎮羌堡、得勝口連在一起,構成了當年最繁華的通貢互市的交易市場,吸引著半個中國的商人來此交易。此外,天鎮的新平堡、陽高的守口堡、左云的保安堡都是萬里長城的瑰寶。
得勝堡位于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距市區40公里。該堡是明代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軍事邊堡,雖然現存遺址略有荒涼之感,但透過古城墻仍可窺見當年堡內農業之興盛,市場之繁榮。
站在得勝堡附近的農田里,來自英國的語言教師瑪麗亞十分開心。
得勝堡一帶的村莊似乎從遠古走來,至今散發著古代的氣息,漫步田間,“洋霞客”們呼吸著新鮮空氣,踩踏著松軟土路,一行人爬上古城墻眺望遠方,幾百米之外運煤專線上火車疾馳而過,高低起伏的山丘和大片的莊稼,火紅的高粱和金色的玉米,構成一幅五彩斑斕的田園風光圖。
“洋霞客”們走進田地,詢問當地村民的生活狀況,幫他們一起收高粱、掰玉米;有的聽見農家養的鵝和小狗互相鳴叫,便湊上柵欄好奇地觀看;有些“洋霞客”沿著長滿雜草的古道興致盎然地一直走向遠處。同行的導游開玩笑說,再走就到了內蒙古,需要辦理“簽證”?!把笙伎汀甭犃?,吐吐舌頭,做個鬼臉,感到十分開心。
得勝堡遠離城市的喧囂,充滿鄉村的寧靜。
來自美國的社會學家邁克告訴記者,得勝堡最吸引他的是在這里能感受到中國濃郁的鄉土文化,而不是商業化的城市。村民們的語言、習俗、生活方式都很有特點。
克婭蒂是印度人,是一位資深的特約撰稿人。她問當地人,為什么這些古長城沒有連在一起,是一段一段分散開的。當得知這是由于長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造成的,她搖了搖頭說,太可惜了,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
在大同,可看的東西太多了,無論云岡石窟的規模宏大、九龍壁的造型精美,還是北岳恒山的大氣磅礴、懸空寺的巧奪天工,無不讓“洋霞客”們嘆為觀止,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他們還參觀了工藝精湛的銅火鍋和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的廣靈剪紙,為這些來自于民間的藝術大師的聰明才智所折服,他們尤其對廣靈剪紙感興趣,來自英國的語言教師瑪利亞說,她有生以來第一次知道,紙片上可以剪出這么美麗的圖案,太讓人驚奇了,她尤其喜歡那京劇臉譜。
“洋霞客”們興致勃勃地在廣靈剪紙博物館參觀。
同樣來自英國的教育顧問泰德表示,他對“中國龍”很感興趣,在這里看到這么多栩栩如生的龍形剪紙,特別喜歡。泰德在離開博物館時買走了一幅仿大同九龍壁上的黑色九龍剪紙,喜不自禁,如獲至寶。
28日,“洋霞客”們依依不舍離開大同,返程途中,他們仔細品味這次不同尋常的旅行,個個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來自新西蘭的尼古拉斯在車上幸福地閉著眼睛,嘴里不住念叨:“Shanxi, beautiful!Datong,very very beautiful!”
關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