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經初步核算,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增長6.7%,一、二、三季度增速均為6.7%,從主要指標數據看,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于預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經濟向好發展的"中國信心",讓近期飽受利空消息打擊的世界經濟備受鼓舞,也為世界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
宏觀經濟四大指標"穩中提質"的格局基本形成
中國經濟運行日漸趨穩,發展好于預期。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所言,從宏觀經濟的四大指標--經濟增長、就業情況、物價漲幅、國際收支狀況來看,"穩"的格局非常明顯。從增長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與上半年持平。工業增長6.1%,比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工業用電量、發電量、貨運量指標都明顯好轉,趨穩態勢更加明顯;就業好于預期,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于5%;物價漲勢總體溫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比上半年回落了0.1個百分點。PPI降幅不斷收窄,9月份首次由負轉正,結束了連續54個月同比持續下降的局面,這意味著工業領域的供求關系有實質性的變化;貨物貿易繼續保持順差,前三季度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凈的順差占GDP的比重初步計算在3%以內。尤其是有經濟運行"風向標"之稱的就業情況好于預期,表現堪稱"完美"。由此可以看出,宏觀經濟的四大指標,無論從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還是從國際層面看,宏觀經濟穩的態勢都在繼續保持,而且穩的基礎在加強。此外,節能降耗成效突出,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增長6.3%,居民在消費領域的支出繼續增長,消費結構升級繼續加快。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前三季度居民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保障房建設領域等方面財政支出普遍增長在14%以上,民生事業繼續改善。
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今年以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績超過預期。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三去一降一補"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來看,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5%,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企業成本和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環境保護、農林水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投資增長較快;從產業結構看,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個和3.1個百分點,占比分別提高0.6和1.2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看,高技術產業投資和服務業投資占比在提高,高耗能行業占比在下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1%,比去年同期提高13.3個百分點。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了一些落后產能,促使供求關系發生積極變化,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上漲,鋼鐵煤炭價格回升,工業企業利潤明顯好轉。由于工業效益好轉,企業預期也在好轉,制造業PMI近兩個月均為50.4%,增強了發展信心,通過"三去一降一補"也推動了相關領域深層次的改革。但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傳統行業產能過剩,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又跟不上,導致不少商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滿足不了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這是中國經濟結構升級面臨的重大問題。
房價開始趨穩,消費增長強勁
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459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比1至8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全國商品房銷售額80208億元,商品房銷售量增速繼續保持高位,同比增長41.3%。今年以來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發揮了一定的支撐作用,根據初步測算,三季度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8%左右。前一時期樓市回暖,部分熱門城市甚至在三季度出現了房價過快上漲的情況。樓市調控政策出臺主要針對投資性和投機性需求,對剛需、改善性需求仍然是予以支持,樓市調控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房地產的大起大落對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防止經濟的波動,最終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目前,一些熱點城市、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銷售在回落,還有少數城市甚至出現了環比下降,房地產市場高燒開始退去,房價開始趨穩。但是在熱點城市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的作用下,未來房地產投資走勢仍有較大不確定性。短期來講,對于這些熱點城市的商品房銷售和投資,甚至對經濟都會帶來一定的壓力,這些情況依舊需要關注。
前三季度,隨著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我國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而且增速有所加快,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網絡零售等新興業態保持快速發展。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3萬億元,達到238481.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9.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前3個季度名義增速分別為10.3%、10.2%和10.5%,實際增速分別為9.7%、9.8%和9.9%。9月份增速為10.7%,比8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今年以來,隨著移動支付、網絡租車、遠程教育等分享經濟不斷發展擴大,網絡消費在上年高增長的基礎上仍保持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5.1%,增速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4.7個百分點,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3個百分點左右。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為11.7%,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消費者信心指數企穩回升。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開展的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今年7、8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均保持在105以上。無論是名義增速還是實際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勢都比較穩健強勁,是當前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之一。核算數據表明,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1.0%,分別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提高13.3個和11.1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由投資粗放驅動完成了向消費內生驅動的華麗轉身,經濟增長的動能更加穩定、更有保障。
中國經濟企穩延續,提振世界經濟信心
在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速下滑的形勢下,人們普遍關注和期待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的"成績單"后,中國經濟運行不僅呈現出更為清晰的企穩態勢,傳遞出中國經濟向好發展的"中國信心",也使全球機構和經濟分析人士對中國經濟的判斷也趨于樂觀。近兩個月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等多家國際組織和機構陸續發布報告,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認為中國經濟指標已全線好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趨于穩定的信心,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經濟正以無需辯駁的實力和穩定表現,中國經濟正以超出預期的表現,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國際輿論認為,中國GDP增速符合市場預期,穩定增長的中國經濟將提振全球信心?!度A爾街日報》評論稱,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符合市場預期,表明中國政府相關應對措施正在對穩定增長發揮作用。??怂关斀浶侣勗u論稱,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為6.7%令人驚喜,中國經濟增長穩定受到了金融及商品市場的歡迎。澳大利亞最大的財經報紙《金融評論報》文章認為,中國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了經濟增長,從而帶動制造業和房屋銷售反彈,間接拉動了對澳大利亞鐵礦石和煤炭的需求。法國媒體認為,中國經濟三季度的各項指標打消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心,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仍維持在預計的范圍之內。路透社發文表示,中國經濟今年前3季完美呈現"L"形走勢的橫線,3個季度同比增速均為6.7%,主要受益于房地產慣性增長以及PPP持續發力帶動民間投資止跌回升。四季度經濟預計繼續平穩運行,完成年初設定區間目標無虞。路透社同時表示,消費在GDP增長中的貢獻比例已經提升至71%,相比于2015年的66.4%進一步提升,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效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日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和5日發表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都對中國經濟形勢給予積極評價--預期中國前期推出的穩增長政策有望繼續支持經濟較快增長,預計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分別為6.6%和6.2%;認為中國政府最近的改革促進了更平衡的增長,同時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抵御風險能力因此獲得提高。報告還預計,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持續增長,中國與發達國家收入水平差距在未來5年有望縮小7個百分點。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高度評價,絕非溢美之詞。仔細分析中國經濟前三季度的表現,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平靜的下方卻正在發生精彩紛呈的積極變化。隨著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逐次推出,生產和需求將繼續實現基本平衡,經濟將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預期中國經濟指標將全線好轉。
(本文為中國日報網天下專欄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