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即將正式生效,這也將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里程碑式的時刻。經過國際社會的努力,協定生效的條件已經滿足:已有至少55個國家加入協定,而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占全球總量的55%。
這也標志著全球未來氣候對話和辯論語境的轉折。
未來兩周,從11月7日到18日,聯合國年度氣候變化大會將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舉行。大會上,這些推動了巴黎協定生效的國家將首次討論如何將文本變為行動,同時幫助那些低海拔島國,內陸國家和受到惡劣氣候災難影響的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事實上,目前全球化在全球遭受倒退的威脅,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在西方國家中盛行,地區沖突、恐怖主義的威脅和地緣政治的隱患也在不斷增加。世界和平進程危機重重,一些國家也開始相互敵對。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在氣候領域取得共識更值得慶賀。令人寬慰的是,在氣候變化領域,國際上的幾個重要的利益攸關方,比如中國,美國,歐盟,印度都"用同一個聲音說話",并在努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翻開新的篇章"。
尤其是中國、美國和歐盟在氣候變化談判中起到的帶頭作用更值得稱贊。在以尋求妥協為主線的談判過程中,它們所呈現出的堅定的政治意志和遠見,也適用于尋求全球共同繁榮的其他國際領域的對話。
另外,巴黎協定將在2020年起替代京都議定書,這也意味著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乃至整個發展領域里長期遵循的規則將發生巨大變化。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已經開始重視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爾后談判、批準和實施《京都議定書》及其第二承諾期,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一定進展。
但京都議定書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對締約方中的附件一國家(工業化國家)強制分配了具體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而與之相反,巴黎協定只是為所有國家提供了一個框架,加入協定的國家"自主自愿"提出它們各自貢獻的指標,實現2020年至2030年間全球碳減排的目標。
比如,中國已經承諾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將努力"爭取盡早達峰",它也在節能、煤炭生產和消費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面制定了詳盡的計劃。
巴黎協定對國際發展領域"游戲規則"的改變,更能激勵參與國加入一場"綠色競賽"中,加速國內發展模式的轉變和低碳技術的革新,同時增強各自的綠色競爭力。但這也需要聯合國提供一個有效機制,鼓勵各個國家都能最終實現2020-2030年的自主目標。
目前很多國家都發出了積極的信號,極其認真地表示將履行它們的承諾。
比如,中國的經濟發展大量依靠煤炭來提供動力,但是它做到了在控制燃煤增長率的同時,保持了經濟發展的高速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風力發電廠尋求向歐洲國家出口他們的綠色能源,中國的汽車生產商們也開始在全球銷售電動車;而在氣候援助方面,中國也在聯合國框架下建立了"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
然而,回顧2008至2012年間的京都協定書及其第二承諾期的成果之后,我們并沒有理由自鳴得意。當初,很多簽署了協定的發達國家并沒有完成它們的減排目標,有的國家締約了但中途又退出了,更有國家沒有在第二階段的協定上簽字。
很多國家都只是耍耍嘴皮子,而沒有真行動。如果仔細閱讀巴黎協定的文件,不難發現從2009年開始,發達國家承諾在2020年之前,它們將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在2021至2025年期間,發達國家繼續承諾每年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目前看來,承諾沒有被完全兌現。
其實,在奧巴馬當年入主白宮時,發達國家的這些承諾如何落實就是關于氣候變化議題國際辯論的要點之一。八年之后,即將離任的他已將巴黎協定作為自己的政治遺產之一。有意思的是,他的繼任者是否會兌現他在全世界面前作出的承諾呢?
需要審慎的是,作為全球領袖的美國將如何動員其他國家一起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贏得這場生死攸關的綠色革命。
(本文發表在11月1日出版的《中國日報》上,作者為歐洲分社副社長付敬。姚悅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