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走進沙漠時,腦海中沙漠的印記只有夕陽下,綿綿沙海中,一隊駱駝優雅走過的場景。這樣的圖片看了不少,看完心中便是向往。
庫布其沙漠中沙塵暴讓人和駱駝困難前行(資料圖片)
9月底,有機會走進了庫布其沙漠采訪億利資源集團治沙、扶貧的故事。陽光燦爛,天空湛藍,我看到了和圖片中一樣的美景,游客們騎著駱駝穿行沙海,愜意、悠閑。經營沙漠旅游的巴布夫婦忙中偷閑給我講了他們的故事,這么美的沙漠,這么多的游客,這般好日子,哪有貧困!
進入到億利資源集團的沙漠博物館才讓我領略了這片沙漠的全貌,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
看著老照片里讓沙漠掩埋的房子、沙塵暴中人與駱駝艱難地前行、大漠上種樹大軍的身影,之前沙漠的美此時全變成了無情和殘酷。博物館中陳列的羊皮襖、億利人獨創的種樹工具也告訴我他們怎么走過了那些春寒料峭、嚴冬酷暑和經歷的挫折困苦。
沙塵暴過后的景象(資料圖片)
講億利人治沙要提這里的沙漠鹽場,1988年,28歲的王文彪受命成為鹽場的廠長,這個面積18平方公里的鹽海中,鹽、芒硝、天然堿等化工資源的儲量高達1.8億噸。然而,三天兩頭的沙塵暴,設備被埋。產品運到烏拉山火車站雖只有60多公里,卻因道路阻隔要繞道300多公里才能到達。治沙、修路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1996年,億利投入7000多萬,開始修建穿沙公路,從此億利資源集團也定下了要種樹、要治沙,要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愿景。
67歲的陳寧布從小生活在杭錦旗杜貴塔拉鎮,村子四周都是沙漠。幾十年前,村民們出沙漠一次就要買回半年的生活用品,沒有日常通訊聯絡,孩子們十三、四歲才有機會上學,一場急病更是命懸一線。調皮的孩子們會從家門外的沙丘上直接滑進家里。從億利資源集團治沙開始,陳寧布通過參與種樹、養羊、出租沙地有了穩定的收入,家園變美,日子更美!聽他講這些往事,就感覺仿佛發生在昨天,他眼神中透出仍是感慨,還有感恩。
沙漠上植樹(資料圖片)
初見閆利寬,他黑黑臉膛、手臂結實,從種地、打零工到給億利種樹,不僅日子越過越好, 種樹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五年多來,他發明了沙漠里種樹的干種法、電動打穴法,讓更多伙伴掌握沙漠里種樹的方法是他現在的愿望。
中國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是沙漠,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在西部沙區。億利資源集團治沙、種樹28年,1.27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治理,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變成綠洲,背后是10.2萬人走出了貧困,億利資源集團成了全球治理沙漠面積最大,帶動沙漠地區脫貧人口最多的企業。
七星湖酒店遠景(資料)
庫布其沙漠的深處有一個七星湖酒店,它的名字源于沙漠中的七個湖泊好似北斗七星。夜晚在酒店門前的大道湖邊散步,抬頭繁星點點,長長的銀河清晰可見。酒店旁邊就是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會議中心。從2007年創辦,論壇已經舉辦了五屆,已經成為了交流和推動全球荒漠化防治和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的重要平臺。2013年億利資源集團獲得了聯合國治沙獎、2015年走進了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2016年舉辦了中印媒體對話論壇,億利的聲音已經傳向世界。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會議中心 (攝影 袁慧)
兩天的采訪很短暫,中藥種植、光伏發電、沙漠旅游, 值得講的故事很多。在億利人眼中,沙漠雖可懼,但可親,更是一份濃厚的情!這份情有兒時改變生存現狀的夢想、有背負鹽場發展的責任,還有沙漠地區10萬多百姓的生計。今天,他們帶著這份情,又走進了新疆、甘肅、張家口......
厚道是億利資源集團的企業文化之一,北方人常以此描述人的真誠、實在。厚也是一種積淀,是一種最本真的品格,在與自然的對話中,它最寶貴!
關于作者:袁慧,中國日報內蒙古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