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張凡  >>  正文
    張凡:“保護主義”躲不過“勝者的惡咒”可避免
    張凡
    2016年11月07日

    中國企業揚帆海外,投資并購的步伐之快和規模之大著實讓人振奮。在海外征程中,中國企業尤其青睞以高技術著稱的德國企業,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德國累計已有約200家企業被中國并購。

    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德國政府的擔心,他們不僅要重新審核愛思強并購案,還打算出臺法律法規來給外資設置門檻??吹竭@一情況,很多人憤憤不平,認為“一向標榜自己是自由市場的歐洲國家,政府要出臺法律法規來保護市場了”。

    不可否認,這和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形勢有關,但一向倡導自由市場的德國政府也出手,反映出了中企的到來讓當地財團的擔憂。對于當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一味地揮著“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去抨擊似乎并不是良策。

    既然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

    由于市場上存在先發優勢,在中企大規模進入當地市場之前,當地企業的利益分配格局已經形成,中企的進入無疑是要打破原有的平衡,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尚未形成的時候,存在這種擔憂實屬正常。因此,中企初來乍到,先要學習如何“拜碼頭”、學習如何“安撫”被收購對象。要做到讓人放心,中國企業要從自身并購的目的、行事風格、收購完成后的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反思。

    促使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多種多樣,就近年比較著名的并購案來說,中國企業并購基本上是資源導向型的,通常為了獲取礦產、油氣資源,或品牌、研發能力、技術和專利等無形資產。這樣一來便在商業活動中表現出目的性較強、過于強調自己利益的風格,從而將被并購企業的感受放在較次要位置,讓當地企業恐懼。像一些技術企業之所以需要被并購可能是因為自身經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需要通過被收購的形式來維持運轉。這時候中國企業看準機會前來收購是沒問題,但某些中國企業在獲取他們的核心技術后,并未對其實施有效的經營管理,經營業績依然沒有好轉的趨勢,這就成了橫在很多被并購企業心里的“?!?。

    毋庸置疑,收購的目的是獲取商業利益,但獲取利益的手法分為“損人利己”和“利他利己”,通過“利他利己”獲得利益才是長久之計,即中國倡導的“雙贏”理念??v觀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以及當地企業對并購的恐懼,說明“雙贏”還停留在某些中國企業的文件和口頭上。

    我們的企業家需要知道的是,并購不同于證券、產品的買賣,如果沒有資源整合,并購就沒有意義。因此,并購成功與否的標準是能否完成與被并購企業的融合。并購交易完成,只是這項投資的開始,“雙贏”才是并購追求的結果。曾有專業人士指出,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評價近十年來我國企業海外并購業績的話,至少有70%是失敗的。

    有媒體將并購成功視為“勝者的惡咒”。因為企業每次并購都會增加資產,進而加大經營壓力,如此往復,經營不善就可能導致破產。不知道中國的企業家們可否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海外投資大潮?他們曾以買下美國為驕傲,可又有幾家笑到今朝?雖然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并購技術不斷成熟,但是仍有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中企收購持警惕態度。也許我們應該慶幸還有他們的提醒,讓“熱血澎湃”的中國企業明白風險隨時都在,唯有小心才可使得萬年船。

    (原文發自11月3日的《中國貿易報》)

    【責任編輯:管理員】
    媒體記者、評論員,供職于《中國貿易報》。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