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船舶市場的持續調整和低迷,我國造船業也面臨了較為嚴峻的形勢,但發展基本保持平穩。綜合來看,我國船舶工業已經站在了更高的發展水平上,具備了進一步突破、率先做強的基礎和條件。船舶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和軍民結合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和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
一、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十二五"科研碩果累累
"十二五"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我國船舶工業審時度勢,克難攻堅,砥礪前行,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加快調整步伐,在確保穩定發展的同時,產品結構顯著完善,推動我國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不斷邁進。為鞏固我國在世界船舶市場的競爭優勢,圍繞綠色環保、節能化、安全化等目標,在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主流船舶領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精品船型。據中國《船舶報》總編范國榮介紹: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我國已進入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第一梯隊,2013年新接訂單國際市場份額躍居世界第二,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位居世界第一位。船舶配套業經濟總量也大幅提升,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2010年的兩倍。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15年我國前10家造船企業完工量占比從2011年的47%提高到53%。到"十二五"末,我國船舶企業手持船舶訂單占世界份額的42%??梢哉f中國造船業每一次項目研發、每一項技術創新的背后,都是一群中國造船人與苦累相伴,舍小家為大家,克服國外技術封鎖等重重困難,體現了中國造船工程技術人員的偉大的奉獻精神。
在"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優化船舶產品結構,突破超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超大型液化石油氣(LPG)運輸船、萬箱級及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超大型汽車運輸船等典型高技術船舶設計建造技術,實現國內建造"零"的突破;為著眼我國海洋資源開發需要,自升式鉆井平臺實現完全自主,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深水鋪管起重工程作業船、十二纜深水物探船、深水地質勘察船、深水大馬力三用工作船等一大批高端海工裝備相繼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實現持續健康,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左右,居世界首位;同時,以實現配套自主化為目標,自主品牌大功率高速柴油機和中速柴油機、自主品牌小缸徑低速柴油機相繼研制成功,推動船舶產品配套本土化率穩步提升,主流船型本土化率達到70%以上。"十二五"期間,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已超越日韓,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二、國際造船業長期低迷、形勢嚴峻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船舶市場進入了長周期的持續調整和低迷期,已經歷時長達8年的調整,期間雖有起伏,但總體呈不斷惡化之勢。除了歐洲造船業憑借其在豪華郵輪等領域的優勢,市場份額逆勢提升外,日韓等主要造船國全面陷入困境。全球活躍船廠數量從900多家減少到目前的400余家,已經削減了一半以上。除了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被淘汰出局外,世界大型骨干造船企業也深受影響。與此同時,全球訂單延期、撤單頻發,大量船舶被推遲交付。有機構預計今年1月至9月份全球實際按期交付率不足60%。交船難導致船廠大量資金被占用,對船廠現金流及生產資源帶來極大壓力。生存已成為全球船舶工業面臨的共同難題。近日,據外媒一則這樣的新聞讓人慨嘆不已。全球航運業今年遭遇8年來最大逆風,已有約1000艘船只被拖至海灘,在被肢解后當廢鐵出售。這些船只的累計載重量達到5200萬噸,相當于142座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的重量。
受國際船舶市場低迷的影響,我國造船業也無可避免面臨較2009年時更為嚴峻的狀況,行業經濟運行下行壓力不斷加大。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9月份,全國造船完工量249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1%;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09億載重噸,同比下降18.1%;新承接船舶訂單量1852萬載重噸,同比上升2.0%。從2009年開始,受航運市場低迷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新船訂單數量不斷下降,其中以散貨船市場尤為明顯,2015年的成交量為近三年最低。我國新船訂單量低于造船完工量,再加上原油價格持續下跌,海上石油開采陷入低谷。造船企業普遍面臨訂單不足、海工企業處于停滯的局面,一些造船海工企業為了求生存,陷入了惡性無序競爭的怪圈。據權威機構統計,去年我國造船產能的利用率僅為64.9%,造船產能過剩問題終于從憂慮變成了現實,造船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受海工產品的超低首付導致船東推遲接船甚至棄船,相當一些企業遭遇現金流困難。去年,國內相繼有20多家船企破產,包括臺州、溫州、泰州等多地最大的造船企業,甚至出現首家國企船廠破產的案例。航運業的遭遇就是全球貿易持續低迷負面影響的一個縮影。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對外貿易額超過全球的80%,全球貿易問題一直是G20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中國作為今年G20輪值主席國,力推各成員共同制定全球貿易增長戰略,致力于重振貿易引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人們對杭州峰會更加充滿期待。
三、中國造船業知難而進、逆市而上
當前,世界主要造船國面臨困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經濟發展和重大戰略實施等均為我國船舶工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長期來看,國際貿易的發展必將推動船舶工業市場需求的增長,特別是隨著未來新航線陸續開辟、海洋資源開發進一步向深海發展,新船型、新裝備的需求仍將層出不窮,海工裝備、特別是深水裝備市場仍將看好,只要我國船舶工業能夠經受住當前嚴峻的考驗,仍將大有作為。歷史經驗證明,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或區域性危機,都蘊含著戰略性機遇。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知難而進、逆市而上,船舶配套業經濟總量也大幅提升,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2010年的兩倍。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15年我國前10家造船企業完工量占比從2011年的47%提高到53%;我國主流船型領域以節能、安全、環保為重點,形成了一批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的品牌船型,獲得市場青睞。高技術船舶研制取得突破,17萬方級LNG船、8萬方級VLGC等一批高技術產品完成交付。20000箱集裝箱船獲得批量訂單,10萬噸級半潛船、極地船舶、10000車汽車滾裝船等前瞻性船型設計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戰略決勝期,產業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的形勢嚴峻而復雜。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對船舶工業發展給予高度重視,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體現了"創新、智能、綠色"的發展主題,拓展了中國"工業4.0"的市場空間。
"十三五"時期,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為核心,以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增長、去產能、調結構、補短板、降成本,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初步實現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跨越:一是創新發展是根本,助力船舶工業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我國船舶工業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發揮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二是協調發展是目標,是評價我國船舶工業是否實現健康發展的標準和尺度,要將"協調發展"理念貫穿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全過程,切實提高質量和效益,著力增強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三是綠色發展是方向,是船舶工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四是開放發展是路徑,為船舶工業發展拓展新空間。找出我國船舶工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契合點,加快產能"走出去"的步伐;五是共享發展是目的,要實現船舶工業發展成果與社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