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馮志偉  >>  正文
    馮志偉:多彩黃岡——革命老區黃岡調研行散記
    馮志偉
    2016年11月25日

    初冬時節,我們學習支部一行踏上了前往黃岡的行程,這是位于大別山腹地的革命老區,黃岡、紅安,這是有色彩的地方,之前給我們的印象是模糊的,它會帶給我們怎樣的主色呢?

    幾天尋訪,走進紅安、麻城、羅田、英山等四個國家級貧困縣,深入田間、登上山頭、造訪企業、與鄉村干部座談,多姿多彩、山水相間、富有魅力的黃岡已是清晰呈現,文脈深,文源廣,有紅、綠、白、黑、橙等多樣色彩的黃岡也在心中揮之不去。

    黃岡大地風云激蕩,武盛文昌。禪祖弘法道場,東坡謫居之地,“活字”發明之所,“本草”面世之域,科舉進士之鄉。如今的黃岡正譜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精彩華章。

    紅色史詩波瀾壯闊

    位于紅安縣七里坪鎮的紅四方面軍舊址保存完好,青磚綠瓦記錄歷史的浩蕩。  何朝華 攝

    黃岡原名黃州,是中共早期建黨活動的重要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回武漢策劃“黃麻起義”,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麻城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

    1931年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紅安七里坪宣告成立,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

    我們走在紅四方面軍舊址紅安七里坪的“長勝街”,街面不長,紅軍遺址卻不少,輝煌歷史猶存!

    這里曾發生過新四軍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

    為締造共和國,先后有44萬黃岡兒女英勇捐軀,其中5.3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秦基偉等200多名開國將帥,鑄就了“緊跟黨走、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老區精神。

    我們追尋紅色歷史印記,站在鐫刻著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等題詞的黃麻起義紀念碑前。碑前兩旁的雕像群形象逼真,氣勢磅礴。左邊塑的是一位武裝農民身背大刀,高舉銅鑼,象征著黃麻起義,右邊塑的是紅軍戰士高擎鋼槍,奮勇向前,象征著根據地軍民堅持武裝斗爭。

    紀念碑后行百米便是烈士祠,陳列著紅安全縣革命英烈的名冊,東邊是董必武紀念館和紅安縣博物館,拾階而上,漢白玉雕塑的董必武像慈祥安逸,館里數幅照片和數十件實物展示了董必武偉大的一生。董必武是黨的一大代表,1903年在黃安中了秀才,祖父經營醬園生意遠近聞名;父親董基文是清末秀才,終身從教。董必武受家風熏陶,故土文化浸潤,成就為黨的創建人之一,統一戰線的開拓者,金融體系的元勛,法制建設的奠基人。1949年建國大典的城樓上,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位為黨的一大代表。

    瞻仰董必武故居。  潘春華 攝

    紅安縣博物館里陳列著紅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農民運動、舉行黃麻起義、創建鄂豫皖根據地等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物和相關圖片,歌頌了紅安人民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命、不要家”的老區精神和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星火燎原,建國后,有61名軍人成為共和國將軍,有“不下馬的將軍”李先念及劉華清、陳錫聯、許世友等,堪稱“第一將軍縣”!在當時戰火飛的時代流傳著這樣的民:“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是一個灑滿烈士的土地,解放后,國家將黃安改名紅安,紅色記憶永恒!

    在紅安烈士紀念館,一句“有形的碑立于天地間,無形的碑立在人民心中”讓人肅然起敬!

    橙色人文詩情畫意

    黃岡已將“遺愛湖”精心打造成有詩有景的“東坡主題文化園”。  潘春華 攝

    黃州城郊、滾滾長江邊,建于西晉年的“東坡赤壁”屹立于此,因巖石赭赤如壁故稱“赤壁”,因蘇東坡謫居黃州,在此寫下了《赤壁賦》等千古名著,謂之“文赤壁”,而位于咸寧境內的赤壁為“武赤壁”。

    “千年英雄”蘇東坡與黃岡有著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聯系。蘇東坡寫過一首詩(《自題金山畫像》),回顧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處處留下了蘇東坡的足跡,蘇東坡也成為如今黃岡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似乎空氣里都彌漫著蘇東坡的氣息。

    蘇東坡在黃州曾工作過四年二個月,藝術上的頂峰也在黃州,他文學上的代表作“一詞二賦”、書法上的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黃州。有言道:“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黃州,注定要與這位一生坎坷、傷痕累累的詩人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在黃州謫居期間,蘇東坡想歸隱又不甘,這時候,“一詞二賦”誕生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因此如今在湖北便有了“文武赤壁說”。

    蘇軾先生謫居黃州期間,每天四件事:躬耕東坡、放浪山水、修身養性、激情創作,“東坡”便是黃州徐太守在城外東坡劃給他耕種的一塊“故營地”,“東坡居士”由此而來,他曾有《東坡》詩:“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p>

    如今的黃州,耗資20多億,打造5400多畝水面的“遺愛公園”,成為蘇東坡主題文化園,盡顯蘇東坡詩情文化,享詩、游園樂不歸!

    綠色產業富裕鄂東

    大別山茶葉谷里,山頂云霧,滿山茶園,猶如一幅鄉村油畫。  馮志偉 攝

    山頂云霧繚繞,山谷茶樹連片,這就是當地有名的“大別山區茶葉谷”。英山縣楊柳灣鎮有4萬多畝茶園,其中1.9萬畝連成一片,為湖北最大連片茶谷。這里村村種茶葉,戶戶有茶師,生產的“大綠茶”95%遠銷非洲。山坡上、農舍旁,綠茵茵的茶樹煞是喜人,自成風景!

    該鎮黨委書記王俊向記者介紹,目前全鎮每年產20000斤茶葉,當地種茶有很好的土壤及氣候條件,鎮里發揮大別山空氣優良的優勢,鼓勵村民種植茶樹,實行購銷統一,以“七送三高”扶植貧困戶種植茶葉,即“送政策、送訂單、送技術、送信息、送種子、送農資、送股份”及“土地流轉高于市場價格、產品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勞務收入高于市場價格”。目前有4000多貧困戶種植茶葉,每畝年增收入3500元。

    麻城宋埠鎮彭店村立體種植反季節蔬菜是精準扶貧、科技種植的典范。  馮志偉 攝

    而地處鄂東的麻城市適種蔬菜,在武漢打工多年的肖明兆2007年來到麻城,成立產業合作社,開發60畝蔬菜,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模式。2012年成立麻城市兆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根椐蔬菜產業的科技化、產業化、無公害化的發展趨勢,走出了一條現代蔬菜產業化路子。公司承包彭店村1671畝土地,與1870多名村民簽約合作社,以蔬菜產業精準扶貧,帶動周邊1300戶種植蔬菜2600畝。

    目前,兆至農業以蔬菜產業精準扶貧的思路,以包生產資料、包技術指導、包回購產品、包保底收入吸引村民種植蔬菜,傾力打造“千畝純生態、萬畝無公害”。實現了當地村民90%種蔬菜、90%村民務工種蔬菜、90%收入來源于蔬菜種養,成為了“鄂東蔬菜第一村”。蔬菜遠銷武漢、港澳地區。

    公司董事長肖明兆信心滿滿地向記者介紹,兆至農業計劃用3年時間,對接50至100個村,成立100個合作社,吸納5000貧困戶發展蔬菜種植基地10000萬畝,力爭帶動10000戶貧困戶加入到這個產業中來,通過發展大棚蔬菜、露地蔬菜、高山蔬菜,使村民脫貧致富。

    記者隨他走進溫暖的大棚內,棚上豆角、棚下草梅、青椒立體種植,反季節辣椒長勢正旺。

    白色花海美艷麻城

    麻城黃土崗鎮用大棚科技種植菊花取得好收成。  潘春華 攝

    麻城種花、賞花“花如?!?,全縣種植的杜鵑花、福北菊、杏花、山茶花、玫瑰花等五種花卉產業己成特色,有言:“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

    黃土崗鎮是麻城花卉種植面積最多的鄉鎮,走進鎮里新開發的“菊園”,漫山遍野、五彩繽紛、造型各異的菊花盡情綻放。為了發展菊花種植產業,鎮里實行統一培訓、統一營銷,形成“福北菊”等知名品牌,并結合當地菊花產業優勢,引導有能力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當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三位一體”模式,幫助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

    麻城市三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黃土崗鎮以菊花為主營產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向貧困戶支付土地流轉費,吸收貧困戶在基地做工。在該公司的輻射帶動下,黃土崗鎮已有4個農業型企業,18個專業合作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擔當精準扶貧市場主體,覆蓋1500余家貧困戶,幫助4380人脫貧奔小康。

    該鎮黨委書記林曉英帶我們走進大棚內,通過科技種植的反季節菊花長勢較旺。她介紹,全鎮目前種植菊花3萬畝,年產值達3億元,畝平收入3000元。

    麻城黃土崗鎮“菊園”里,已形成生產、觀賞、銷售、加工為一體的菊花種植產業鏈。  何朝華 攝

    黃土崗鎮把菊花產業作為推進精準扶貧,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的主要措施來抓,在全鎮建了一批高標準、上規模的菊花種植基地,有效解決了貧困戶想致富沒產業的問題,全鎮共有5.2萬人,貧困戶就有2282戶,通過種植菊花流轉土地121戶,平時固定用工100多人,每年臨時用工達5萬多人次,實現戶平增加年收入3000多元。菊花產業已成為該鎮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種植菊花投入小、見效快,是脫貧致富的好產業?!痹撴偤榧液哟遑毨酎S茂花算了一筆賬,今年菊花收入有3000多元,2畝土地流轉收入1000元,在菊花種植基地務工收入2000元。

    通過種植菊花,黃茂花家即將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黑色羔羊鄉村成群

    山坡上,板栗樹下,麥草綠綠,羅田縣三里畈鎮創新種養黑山羊產業新模式。  馮志偉 攝

    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于他山也!位于山南的羅田縣80%為山地,宜種黑山羊,23歲劉綿秀回鄉創辦“羊業”,實行“政府、農戶、公司、金融、保險”五位一體扶貧政策,帶動2600專業戶,每年增收3萬元。板栗樹下種綠草,產業配套解民憂,這是該縣精準扶貧的典范。

    成立于2007年的這家企業,是湖北省首家以黑山羊科技育種、養殖、飼料加工、屠宰深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農業合作組織。

    山上種板栗,樹下種麥草,空地建羊舍,在羅田縣三里眅鎮排荒村56歲的李四化家,記者了解了這家的脫貧過程,全家過去3畝多地,除了種糧食沒有其他經濟收入,2015年,劉錦秀給他送去10頭山羊,并配送一臺公種羊,鎮里給予貼息貨款3萬元,支持5000元羊圈建設資金,公司派專人專門指導養殖技術,老李又將屋后荒地開辟種植板栗及麥草,不到一,草地成綠,羊圈成群,己生產羊仔近20頭,去年純收入2萬多元,明年有望出欄50頭,預計收入10萬元。

    科技創新種養黑山羊,品質好、產量高。  馮志偉 攝

    路子對了,脫貧也就成現實。己是全國人大代表的劉錦秀樹立了精準扶貧的目標:帶動

    大別山區7700多貧困戶種養黑山羊,年出欄羊15萬只,實現年產值1.2億元。

    鄰近的紅安縣山地多,適宜山地種養黑山羊,來自武漢的紅泰公司與鄉村合作創立產業合作社,引進種羊、指導技術,包產包銷,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黑山羊成了大別山區的致富之寶。

    黃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別山下,大別于氣候、大別于物產,大別于人文;我想,在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前行路上,這里必將大別于許許多多鄉村!

    關于作者:馮志偉,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站長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