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彪
互聯網孕育了web時代、移動時代,如今正在向智能時代、大數據時代邁進,然而我們所經歷的電商正在經歷后電商時代的彷徨與困惑,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大環境迎來了阿里、京東的盛世,也必將導致小平臺難以生存的結果,甚至實體都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的確,這是新興行業必然要經歷的陣痛期,但未來是可以預料的,行業也絕不允許所謂的壟斷存在,滴滴與優步的合并是如此,未來的電商平臺也必然是如此。
那么,在后電商時代,所謂的商業模式、用戶價值、饑餓營銷抑或是“風口理論”還有用嗎?
筆者認為后電商時代已經來臨,電子商務行業在經歷了03年到13年高速發展的十年,電商平臺大戰由PC端打到了移動端,之后在智能設備端依舊會持續,但是大戰的對象已經越來越少。此外,基于垂直領域的細分電商平臺或許會成為一匹黑馬,但這都還是未知的。
電商與實體之爭,兩敗俱傷
當行業電商還在如火如荼中行進的時候,移動端的滴滴迅速發展成為一只行業獨角獸,幾年之內便占領了大部分的市場,這是互聯網造就的。在這之前,實體店受到的沖擊是很明顯的,原有的渠道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網絡推廣逐漸成為主流推廣方式,聚集大流量的平臺就成為企業爭相討好的寵兒。這些流量平臺在進行新項目運作時會節省很多資源,運作的成功率也會倍增,這也是為何格力、樂視、360要做智能手機的原因之一。
其實早在三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傳統實體已經開始了互聯網轉型,在近兩年轉型的效果也將陸續顯現出來??墒?,人算不如天算,在項目運轉剛剛有所起色的時候行業已經向移動互聯網傾斜,實體企業吃了轉型慢、進程過于流程化的暗虧,此時的傳統實體已經失去了轉型的目標,因為當下的電商平臺中除了少數幾個大平臺外其他的小平臺也不過是處于不慍不火的狀態罷了。
電商與實體雙方都處在一個轉折的拐點,這一局的電商與實體之爭其實并沒有分出勝負。電商平臺與用戶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但缺少實體支撐,虛而不實;而實體企業雖有線下實體支撐,但缺乏電商互聯網的渠道優勢,營銷不得法,用戶流失嚴重。
電商與實體的結合是唯一出路
筆者認為電商與實體的融合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的實體與電商雖然已經開始了融合但效果甚微,基于互聯網的實體轉型也總是慢一拍。而電商企業也在積極參與到實體企業的改革轉型之中,意圖將企業業務與實體掛鉤,提升企業價值。不過,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雙方的結合點在哪里?
在后電商時代,互聯網平臺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無論是虛擬的互聯網產品還是實體企業的產品,打通互聯網營銷渠道都勢在必行。
而電商的主體就是商品,其中以實體尤為重要。一個好的產品是成功的一半,商業價值的體現也在于此。如今微信、微博在用戶急劇增長之后面臨著發展瓶頸,雖潛力巨大,但只是基于用戶的數量來體現的商業價值是有限的,占領市場容易,同時市場見頂也很快。
筆者認為電商與實體的結合點在于勢,歸根結底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產品,再賣給合適的用戶。這就需要注意到幾點,合適的時間是指外部條件要適合,什么樣的時間賣什么樣的產品;第二是產品,做的產品要滿足市場,迎合客戶;第三賣給合適的用戶,就要從用戶的真正需求出發,給予客戶最需要的產品,這樣成交率才會高。
電商也是商業,商業的本質就是利益。在后電商時代,成也渠道敗也渠道。如今用戶被集中在幾個大平臺之中,利用平臺來進行轉型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不過平臺畢竟是別人的,走自己的路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實體企業該何去何從,走出彷徨,不是單單的結合電商,要從電商的發展中找到下一個行業風口并迅速扎進去,這才能把握未來的商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