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你們的審判,我不想旁聽!
    李洋
    2016年12月08日

    社交媒體崛起,媒體人覺得別扭。從來都是我說,你們聽;現在是你們說,我連嘴都插不上。咱們,咱們還是“融合”吧?融是融了,到底合不合,媒體人自己知道。

    在中國,媒體融合的交匯地是“兩微一端”。沒錯,內容是媒體人自己生產的,但是你敢偏離社交媒體的議程嗎?你敢置熱點于不顧嗎?要是敢,誰看你的?沒人看,你還忙什么呢?

    最要命的是,從微博到微信,從搜索到數據,平臺和技術并不掌握在媒體手中,而是由商業公司把控。 彈藥是“訂制”的,連槍桿子都沒有,何談參戰?

    媒體融合,本質上是精英主義向民粹主義的妥協。

    鳳凰已死,但并未換來百鳥爭鳴。相反,社交媒體的輿論場域更像“動物農場”,縱有數億雄兵,卻沒有數億甘愿思考的頭腦。

    借用法國哲學家米歇爾·??聦ΡO獄的分析,當下的社交媒體有一整套用于規范和懲戒的制度設計,仿佛一座建在道義高地上的監獄,俯視眾生,培養的不是獨立思考,而是偷窺、盲從、圍觀和審判。

    使用社交媒體,就是在接受這一整套范式的規制,有人可以跳出來,但有人不僅獻上了膝蓋,還搭上了靈魂,心甘情愿地成了群氓一員,習慣于以衛道士、普法者或俠客自居。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就像一場全民參與的網絡游戲,制造的是一整套推崇輿論暴力和道德審判的意識形態,及其操作規范,在鍵盤和指尖之間創造了一個無限大的虛幻的平等權力場域,讓出身卑微的人慢慢習慣頤指氣使,讓金字塔頂層學會卑躬屈膝。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阿Q調戲小尼姑的話,穿越時空,不想在網絡時代一語成讖。

    一切原本堅固的東西,都可以瞬間煙消云散。這個社交媒體打穿的世界就是這樣可悲,看表面風平浪靜,內里卻千瘡百孔,你死我活。由衛道士、普法者和游俠組成的“十字軍”高舉道德、法治和人權的“文明棍”,東征西討,不知疲倦。他們以為自己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代表了時代的趨勢,是距離真理最近的人。

    每天,不,確切地說每時每刻,這支龐大的部隊都會尋找敵人或獵物。他們有一種吸毒者的成癮癥,對口誅筆伐,對批判說教,對搖旗吶喊有難以言表的心理依賴。

    他們有著默契的心聲:

    在我們的世界里,非我族類,雖遠必誅。你賣了可憐募捐,就要一直可憐下去,因為一開始我們就說好了,這是“規矩”,懂嗎?不守規矩,別怪我們翻臉。我們的世界非黑即白,我們的世界時時處處都可以審判。一直高掛你女兒高尚的病歷,千萬藏好你卑鄙的房產證。

    在我們的世界里,出來混的,必須得還,動作還不能慢,何況你自己曬的呢?我們偷窺還來不及呢。你卻曬了一件萬元羽絨服,憑什么???大雪節氣,我們還耍著單兒呢。你可是個醫生,曾是我們向國家大聲疾呼要加薪的群體。這個節骨眼上,你炫富,你幾個意思???叛徒!

    在我們的世界里,出國表現不爭氣的,在國內也必是扶不上墻的玩意,民族的劣根性從他們身上可見一斑,不可救藥。在中國混飯的老外敢罵中國人“雜種”,不抵制洋貨,等啥呢?我們可是勤勞、智慧、勇敢的民族。在我們的世界里,從來容不下騙子、叛徒和老鼠屎。

    在我們的世界里,你兩口子在猛獸區吵架,結果老媽讓老虎咬死,你自找的!再辯護下去,老虎就是替天行道!

    當然,我們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春節時,不知哪個小嘍啰編了個上海女友春節連夜逃離貧困的江西男友老家的橋段,有照片,有情節,有鼻子有眼。害得我們對“上海女人”這個靶子火力全開,對“江西老表”大發慈悲。后來呢,都是假的,這些放空炮,打錯靶的事我們以后少提。

    ……

    這支龐大的禁卒部隊常年駐扎在社交媒體監獄的各個角落,很多人都可以身兼多職:警察、官員、律師、醫生、教師、牧師、村支書、貧困兒童的同學、殺人犯的鄰居、討薪農民工、小販等。他們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他們擅長嚴打,擅長開罰單,擅長開藥方,擅長審判和普法。

    當然這是他們認為尚可救藥的人。對于少數讓他們絕望的人,他們會群起攻之,會人肉追討。在這個網絡群氓盛行的時代,每當你拿起手機,打開電腦的時候,都是在推開一扇通往這座監獄的大門,也進入了這支禁卒部隊的瞄準鏡。

    無論旁觀還是參與他們的“口誅筆伐”,都與閱讀和交流無關。無論閱讀,還是交流,都應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完成的、自我覺醒與自我認識的純凈過程,是一個尊重自我思考和他人表達權利的交互過程。

    我天天使用鍵盤,但無時無刻不懷念,那個紙與筆“熱戀”的時代。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