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為我國東部三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確定要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隨著2016年3月17日,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出臺,上述三地世界級城市群的構想更為明確。到2016年6月初,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一規劃率先在長三角城市群落地并有望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第六大城市群。
城市空間形態從城市單體發展向城市群體發展轉變
1961年,法國地理經濟學家戈特曼《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國東北海岸》一書在美國出版,他提出了“大都市經濟圈(帶)”的概念,經過20年的悉心研究,1976年,戈特曼系統提出了六大城市群理論。按照大都市經濟圈(帶)的理論,中國的大城市發展正逐步地邁入到城市群、都市帶和都市經濟圈的發展時期。在大城市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這也是國際普遍現象和共同發展規律。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普遍經歷了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的過程。
雖然目前我國城市化仍處于以集中型城市化為主的階段,但隨著城市群的興起和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城市圈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面臨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同時推進的局面,以及城鄉一體化迅速擴展的趨勢。城市群發展的歷史實踐證明,城市群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為我們提供發展的支撐和平臺,并從整體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用集聚資源要素來推動創新,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區域乃至整體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三大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是經濟社會進步最明顯地區,目前GDP占全國比重已經近40%。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國際公認的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在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論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也是戈特曼重要研究對象之一。長三角城市群地處東部"黃金海岸"和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實力雄厚。該地區環境容量大,自凈能力強、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突發性惡性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低,人居環境優良。長三角以平原為主,土地開發難度小,可利用的水資源充沛,水系發達,航道條件基礎好,產業發展、城鎮建設受自然條件限制和約束小,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協同并進區域。長三角(包括滬、蘇、浙、皖)國土面積335.54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3.7%;人口2.13億人,占全國15.5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5.3%。作為城市群,長三角大中小城市齊全,城鎮體系完備?,F擁有1座超大城市、1座特大城市、13座大城市、9座中等城市和42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星羅棋布,城鎮分布密度達到每萬平方公里 80多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4 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8%。
長三角是我國19個城市群建設的“龍頭”,是我國城市化最高地區,也是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其主要優勢: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稟賦優良政策;優勢明顯,產業升級加快;經濟基礎雄厚,經濟體制完善;科技排名前列,文化教育發達;市場化和城市化程度高。2015年,長三角GDP為14.97萬億元,占全國23.61%,其中汽車產業產值占全國15.55%、造船產業產值占全國28.40%、通訊產業產值占全國23.88%。長三角也是是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對內輻射的龍頭,2015年,長三角進口貿易額6616.36億美元,占全國5.5%;出口貿易額11699.03億美元,占全國8.13%。
加快區域一體化是加快長三角建成全球影響力的城市群的核心
我國“長三角城市群”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1983年即建立了“上海經濟區”,當時囊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上海在內的五省一市,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擔任上海經濟區辦公室主任。1992年,“長三角15個城市經濟協作聯席會議制度”正式建立,1997年,該制度升格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這也成為目前該地區城市間政府合作的正式機制之一。2010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即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到2015年,長三角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數量已接近北美、西歐、日本的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已經突破2億。長江三角洲是我國以至世界經濟增長最迅速、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構造世界級城市群條件已基本具備。建設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應符合六大標準:高度一體化;高度城市化與同城化;高度國際化;高度創新化;高度綠色化;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其中高度一體化是核心。目前,長三角在一體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城市空間利用效率不高,與全球城市水平仍有差距;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環境質量趨于惡化;城市間分工協作不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城鎮基礎建設自成體系,城市間缺乏分工合作;交通基礎設施欠賬,交通堵塞嚴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國際競爭力不高;能源、水土資源緊張,區域矛盾突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亟待提高。????????????????? 2016年6月,國家發布的《規劃》,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一體化發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到2030年,長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資源的樞紐作用更加凸顯,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門戶地位更加鞏固,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
2014年5月22號至24號,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提出,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要在創新驅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中國要率先建設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為探索中國的城市化道路進行試驗、積累經驗,為我國建設19個城市群建設提供示范。推動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就是“規則一體化”,既是市場、要素一體化和經濟體制機制統一的過程,也是各相關方深化全面合作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短板,在于制度合作,這是目前各方公認的最難、最深層次的合作。長三角要做到“規則一體化”,當務之急必須要摒棄“政府主導”,改由政府市場主導。要以區域政府之間的制度合作為基礎,在市場決定的前提下,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在橫向關鍵性、戰略性聯系方面推行制度創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已經反復證明:只要政府的政策、規劃、布局順應發展規律,政府對市場主體正面的引導作用就會十分明顯。未來長三角新一輪區域經濟合作將呈現合作主體越來越市場化,同時區域政府間制度合作也越來越緊密。要改變目前普遍存在著的一個突出問題:雖然地方政府間建立了經濟區或城市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但協議基本是愿景式、形式化的,不具有正式契約性合約的內在約束效力,致使政府間制度合作存在虛化和弱化的狀況。從制度理論的角度看,區域合作規則是區內利益相關的各方博弈產生的、以一致同意為前提的一種合作均衡并被強制執行。這種規則性的合約應以文字形式規定下來,具有正式的制度性,擁有正式的執行機制和協調執行組織。如行政區合并、建立區域治理新機制、設立區域協調委員會或在國家層面設立合作部門等制度安排。長三角歷史上就是我國市場經濟最為成熟和活躍的地區,在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時,迫切需要引入自貿區改革的成熟經驗,在政府職能轉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使長三角地區城市群功能分工合理化、經濟發展協調化,實現區域新型治理,以加快長三角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