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振興中華,首先要勿忘國恥
    李洋
    2016年12月13日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79周年紀念日,也是國家公祭日。這一天的氛圍應該是莊重、肅穆的,但各路媒體就像往常一樣播放著各種娛樂節目,各種娛樂場所不打烊,甚至國家的歌舞劇院演出依然如故。

    歌照唱,舞照跳,國家公祭日絕不應是這個樣子!

    有媒體報道親歷“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還剩108人,都已是耄耋之年,還給他們拍了組照。特意在這一天發布出來,被各類媒體廣泛轉載和評述。但也正是這些媒體,轉臉就進入娛樂時間。在網上,這些老人的照片和故事緊鄰就是性感“網紅”扭捏作態的直播廣告。

    每有明星去世,當天搜索其信息,搜索引擎還能給個黑白網頁,以示哀悼。就算今天,搜索一下“南京大屠殺”,網頁依然是全彩!兩相對比,孰輕孰重?

    青少年本來對那段歷史就已經逐漸疏遠,浸淫在這樣氛圍內,誰還會把“公祭日”當回事?種種跡象表明,這一天只不過是媒體和社會每年都要叨咕一下的固定曲目。

    這表明“公祭日”的概念并沒有深入人心,遠沒有形成一種公民自覺。如果這種“公祭日”延續下去,它存在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南京大屠殺”不應被符號化,它是民族永遠的傷痛。一個有歷史感的民族應對如此重大的悲劇時間節點,有發自內心的悲愴。這一天如果真能深入人心,不需要國家權力機關的行政指令,全社會都會形成一種共識和默契。

    三年前,國家設定這一天為國家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

    此刻,我們祭奠南京,其實祭奠的是所有死于那場戰火無辜生靈?!澳暇┐笸罋ⅰ北澈笫窃谀菆鰬馉幹?,中國死傷的三千萬同胞。在西方主導書寫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中國的犧牲和作用至今沒有得到公允的紀錄和評價。

    此刻,我們祭奠南京,其實是一種強烈的國家宣誓,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但在今天媒體和社會上絲毫不受影響的娛樂氛圍,在給世界傳遞怎樣的信號?那108個幸存的老人不是“木偶”,不是每到這個日子就要讓媒體數數和拍照的“模特”!

    媒體一哄而上拍攝的此類人此前還有“老兵”和“慰安婦”。

    同樣需要反思的是學界。中國對“南京大屠殺”和中國抗日戰爭的研究大都落入窠臼,形成俗套,仿佛“八股文”,在世界上沒有產生充分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國際上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的權威研究大都來自西方。

    奧斯維辛集中營、珍珠港事件、廣島核爆等同樣都有當事國設定的國家公祭日,但每當我和老外聊起這些來時,他們對這三件事都是耳熟能詳,“從小就知道”,但提起南京,都是一臉茫然。一個大國,后人沒有能力為前人的犧牲爭得公正客觀的認識,不能不說是大國的悲哀。

    我們的國家在飛速發展,在追趕,向著一個幸福強大的彼岸。但若沒有歷史的坐標,一個民族就會迷路。

    慘劇過去79年了,日本政府稱為“南京事件”,在日本學校教科書上只有一句“中國人大量被殺害”,這和其他“事件”沒有差別。今天,我們是不是也同樣把“公祭日”和其他的日子等同起來了?

    我想告訴那些至今回避歷史的日本人:你們和你們的長輩在中國犯下的罪惡,再過1000年也不會絲毫減少。我也想告訴每一位同胞:79年很長,百萬人口的城市,還剩108人;79年很短,短到它就在昨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昨天!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