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楊飛  >>  正文
    楊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楊飛
    2016年12月19日

    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總結2016年經濟工作,闡明經濟工作指導思想,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

    發展為本,改革當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決策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本質也是一場改革,目的就在于通過供給側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就現實而言,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就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強調,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工作靠抓,事業靠干。如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為我們指明了道路,明確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當前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剩下差不多4年時間,經濟正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處此經濟新方位,必須堅決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公共需求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供應不足的矛盾,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和供給分布不均,社會對于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呼聲最為強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當前互聯網新時代的供給側改革,不是簡單的增加生產能力,而是增加消費端的基礎設施供給,使得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動新消費,新消費倒逼新產業的產生和變革。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資產重組,另一方面培育新興力量,挖掘經濟發展新動力,培育經濟增長的“乘數因子”。

    問題倒逼改革,改革解決問題。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經濟新常態語境下,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最大紅利?!安簧罨母锊恍?,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根本途徑就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堪為中國經濟巨輪前行航向燈。今年以來,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改革,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1至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6%。匯豐銀行、穆迪等境外機構就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落實中國經濟將延續企穩向好態勢。

    再往前看,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強調指出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三去一降一補”在強力推進中亮點頻呈,聚合了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推動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達到6.7%,為世界矚目。

    歲末回首,2016年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可謂碩果累累。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更應用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神兵利器”,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通過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聚合強大推力,為國民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夯實底氣。

    【責任編輯:管理員】
    西安工業大學教師,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