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2016年12月19日公布《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提高,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東北地區曾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然而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東北地區卻遭遇了困局。經濟發展排名墊底,優秀人才大量流失讓東北成為輿論的主角。
東北的困局主要是經濟困局,在全國經濟前景總體向好的背景下,東北的經濟卻持續萎靡不振。根據最新公布的全國一季度GDP數據顯示,東三省經濟全線疲軟。吉林、黑龍江、遼寧增速均列倒數,有的經濟增速甚至跌入負值領域。
盡管中國經濟總體平穩向好,但是東北地區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作用不可忽視。東北地區得到振興,對于其本身而言是一次涅槃重生,對于整個中國經濟而言,也是一劑增添內生動力的強心劑,成為帶動全國的經濟增長極。
東北之于全國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對于盤活整個中國經濟,增強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實是,發軔于2003年的東北振興戰略,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和階段性成果,但也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
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應運而生,為的就是不讓一個地區掉隊,東北曾經輸血整個中國,養活了中國大部分的人民。如今,東北的困境則需要傾盡全國之力。
東北也確實需要這樣振奮人心的政策,經濟是宏觀基礎,少不了頂層設計的理論支撐,但是絕不能只依靠這些政策。東北的經濟并非無藥可救,而是在經歷一個動蕩期,我們只要解決好這個動蕩期的過渡問題,東北經濟要有一個“療傷期”,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搞短期行為,不能寄托于幾個文件、幾條政策、幾個項目。
有人將東北的困局歸結于政策原因,實則非也,一些東北地級市的領導到南京、杭州等高新區考察時,發現在那里創業的海歸中,有不少東北人?!斑@些政策咱也有啊,為什么不能吸引他們回來?”他們的困惑相信也是大多數東北管理者的困惑。
東北的困局讓身處東北的人感到寒意,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經濟發展的活力在溫帶。這與人的活動規律有關,也與經濟成本有關,同樣的產品在南方生產和在東北生產,存在較大的成本差異。
振興首先是經濟振興,但單從經濟角度來抓振興,這個振興很難長久。只有盡快遏制住創新人才和科技成果流失,東北振興才能持久。東北發展和全國各地的發展一樣,有優勢也有劣勢,區別在于是否發揮了優勢避免劣勢,這背后最主要因素是人,是人的觀念。
振興東北需要政策傾斜,但希望最終還是落在東北人身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現在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樣政策主導的經濟單一的社會形態,把振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國家給優惠政策,給資金和項目支持,形成政策依賴,結果只能走向反面。
不怕貧窮和落后,就怕沒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留住人才更要留住人心,依托政策而又跳出政策,東北才能真正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