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月15日江西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江西省委會副主委、省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林做了口頭發言,他認為,江西“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要走可持續之路。
特色小鎮建設,是我國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推進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2016年底,江西省政府發布《江西省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方案》,提出了具體計劃和目標。
然而,中國的“鎮”大都脫胎于傳統村落,基礎設施普遍落后,產業集聚能力嚴重不足,很難成為戰略投資者的關注點,而且縣與鄉鎮大都財力薄弱,離開轉移支付,很難支撐較大規模的建設改造。按國家住建部有關規定,特色小鎮建設要“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據產業發展確定建設規模,防止盲目造鎮”。
南昌市灣里區太平鎮垴下村。(攝影:王?。?/span>
王東林委員提出,國家住建部文件所謂小鎮“產業”,不應該被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制造工業”,更不應該與工業園區“集中生產、集中治理”的模式背道而馳,甚至再現改革開放初期“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圖景。
江西特色小鎮建設怎樣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一個亟待研究破解的大課題。
王東林委員給出了兩個思考路向:
其一,江西建設特色小鎮,應該緊扣我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努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總目標。因此,江西的“鎮”必須與生態農業、環境保護和治理同步發展,并行不悖,成為生態農業生產、加工與遠程銷售的聚合點。特色小鎮的“產業”是生態農業的自然延伸并形成一定長度的產業鏈。
其二,江西建設特色小鎮,應該充分契合農村城鎮的特殊作用,大力發展服務業。在我國城鎮化體系中,農村中心鎮是大中小城市與農村的結合點,被視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鑰匙。因而,特色小鎮最好兼具城市與鄉村兩者的優點與優勢:既具備現代城市的基本功能,能享受城市同等的文明成果,同時又有城市所不具備的自然風光、文化風貌、優美環境和宜居性。優勢越強、越鮮明,對資源要素的吸附力越大。所以特色小鎮要在充分保護固有歷史文化風貌基礎上,特別注重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在環境、交通、通訊、信息、教育、文化、醫療、養老、商品供應、物業管理、社區生活等方面最大程度地縮小城鄉差異,進而與毗鄰的大中小城市實現聯動,承接毗鄰城市需要向外疏解的功能,成為城市居民回鄉休閑、度假、養老、寄托鄉土情結的第二居所;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而言,特色小鎮則是他們安頓家人、贍養父母、安置子女就近入學的新社區。聚合城鄉兩股力量,特色小鎮的人氣指數和服務業的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王東林委員表示,小鎮的“特色”,只能從因地制宜的產業中來,從生態農業和小鎮所兼具的城鄉優勢所衍生的服務業中來。它們可以是特種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的“百合小鎮”“辣椒小鎮”“蓮荷小鎮”“葛根小鎮”“果蔬小鎮”“鮮花小鎮”“茶葉小鎮”“水鮮小鎮”,或是從事中草藥種植加工并集結中醫妙手的“百草小鎮”“杜仲小鎮”“石斛小鎮”“杏林小鎮”,或是從非遺中復活的從事傳統手工藝和旅游產品生產的“木雕小鎮”“竹編小鎮”“刺繡小鎮”“漆器小鎮”,或是具有某種突出服務優勢的“養生小鎮”“養老小鎮”“教育小鎮”“度假小鎮”“旅游小鎮”,甚至是可以滿足特定人群既可逃離都市喧囂,又可實現遠程辦公需要的現代化“智能小鎮”“創意小鎮”,當然還應包括類似文港模式的從事專業化生產的“玩具小鎮”“鞋帽小鎮”“箱包小鎮”“眼鏡小鎮”等等。
王東林委員強調,特色小鎮建設,最缺的資源是資金和人才。對此,王東林委員提出了良策:
一是江西省政府考慮出臺相應政策,既要鼓勵農村才俊、青年學生回鄉創業,也要鼓勵從鄉村出來的退休或其他人員根據自愿原則到小鎮定居。小鎮規劃,可以給他們和農村進鎮人員以老宅地置換或以合適地價購買的方式,配給一定的宅基地用以自主建房,或者開發農村商品房以滿足需求。在小鎮定居的城里人可享受土地福利外的其他一應權利,包括選舉權、被選舉權,原住城市的各種待遇如醫保、社保不變,以便快速形成“新鄉賢”階層,參與農村小鎮事務管理。
二是選拔青年干部、青年大學生和碩士、博士,并返聘一批退休干部,組織和派遣具有復合型知識能力結構的“工作組”,下至鄉鎮,連續工作二至三年,承擔特色小鎮建設規劃、文化保護規劃、產業選擇與設計、資源集聚與招商等工作。政府對工作組人員,可以做出激勵性制度安排。
關于作者:王健,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