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巷可以帶給人的是無限接近過去的念想,可我們永遠都是回不到過去的。?
即使這樣,人們還是熱衷于去天南海北各個地方的“古城”、“古巷”、“古堡”去感受曾經的味道。也許,在人類的身體里,本來就存在著想要探究我們從何而來、如何而來的基因吧。?
南鼓鑼巷是我十幾年前來到北京后去的第一個胡同,一來因為它大名鼎鼎,二來聽說那里有地道的美式披薩和啤酒。那時候,胡同里的游客還不是很多,大多是和我一樣的年輕學生在閑逛,除了一些慵懶的酒吧、特色餐廳,就是些個性小店賣一些民族服飾、火柴盒之類的小文藝物品。?
最重要的還是胡同兩邊的建筑,很多民居,雖然不能走進,但即使是從它面前走過,仿佛也能感到真正“古”的味道,可借以想象這里從前的樣子。那時候,帶來美妙感受的,不是酒吧、餐廳和商店,而是整個巷子的時空感,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元素構成的整體。
后來,隨著北京寸土寸金的開發速度和人們越來越追求的小情調,加上旅游熱帶來龐大數量的游客,讓不收門票的南鑼鼓巷變得越來越商業化,旅行社最喜歡的就是可以帶團去免費景點。漸漸地,即使是餐廳也不復往日的精致,大多改成了連鎖的中西快餐,什么流行來什么,某韓劇帶動的啤酒炸雞每隔幾步就能看到一家,臺灣的雙皮奶也一樣。
去年我帶母親再去的時候,人聲鼎沸,喧鬧雜亂,擁擠的人潮在各種煎炸的快餐小攤前消費,進去幾家毫無特色的賣糖抑或賣化妝品的小店,你不用擔心錯過,因為走幾步,又會來一模一樣的這么一家。
我的母親一直問我:“記得以前不是這樣???怎么全是快餐店了呢?”
也許是這樣的趨勢讓人實在無法忍受,到管理者也看不下去的地步,2016年10月南鑼鼓巷封閉改造,雞年春節再迎客的時候,整條巷子的商鋪從235家減少到154家,少了81家。
這當然是一個進步。我聽這兩天去過的朋友說很多店面統一了裝修風格,都采用灰色墻壁、磚紅色木門,看起來蠻有古樸的韻味。這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我的家鄉太原五一路也有過一次整改,就是把整條街上所有的店面不管里面是什么,外邊都統一裝修成一個模子,看起來很有“古街”的感覺,可事實上呢,壓根沒有任何“古”元素在那條街上。
這些年中國刮起了一陣古鎮風,很多地方有古跡的趕快沿著建出一條“古街”抑或“古城”,沒有古跡的也可以憑著一個故事生生建出一個“古城”來,每到節假日,這些“古城”往往都是游人如織,手拿串串。
就和當年秀水街仿冒的LV和Coach讓這些品牌爛大街一樣,國內各地涌現的“古城”也幾乎毀了古城這兩個字帶給人的遐想和一探究竟的渴望。
南鑼鼓巷是真的“古”,它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北京很多古地界兒都因為建地鐵或者城市改造拆了,這里是留下來的寶貴的一處。
因為這里有我曾經剛來到這座城市被那種韻味吸引的記憶,夜里小巷的安靜和不經意間經過一個“私人住宅,謝絕參觀”牌子時的遐想。所以從情感上,我特別希望它能自然地經歷歷史的變遷,而不必在它自身的古樸和啤酒炸雞的現代中做尷尬地結合。要我說,商鋪減少81家怎么夠?
歸根到底,古街古巷古城泛濫,還是國人創意的匱乏。產生一個成功的商業案例,其他人馬上效仿,卻并沒有找到最適合的方向。即使大家都建古城,也不需要都弄成一個模樣,全是酸奶、烤串和炸雞,幾個咖啡館外加一兩個書店,古城的招商引資就基本完成了,可以對外營業了。
記得多年前第一次去德國,我順著萊茵河去過一個古堡,在一座叫賓根的小鎮附近,那個古堡不知名到我忘記了它的名字,上船靠岸之后,我一進去就被那種陰森的感覺嚇到了,卻十分真實,仿佛一下穿越。讀著古堡內墻上有關古堡如何幾經轉手最后被一個家族購買來得以保護的簡介,登上了堡頂,看了看曾經為了防御外侵建的高高的眺望臺。至今我都記得一步一步顫顫巍巍沿著旋轉的鏤空鐵臺階往高高的堡頂上走,風吹在臉上,腳下就是萊茵河的驚險的感覺,仿佛看到了幾百年前士兵守衛著這個古堡的樣子。
據介紹,它和幾百年前的樣子幾乎沒什么太大差別,門票收入用來做基本的維護和修繕,以保證前來參觀的人的安全。我想,實在沒有創意的時候,或許不開發就是最大的保護,保持原貌就是最好的創意。
此刻,想到就在我幾公里外的南鑼鼓巷,我不由得為它未來的日子擔憂,“小吃街”的名號終于是可以摘掉了,那么接下來呢?
關于作者:杜娟,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