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有人形容,過了元宵節才算過完春節,可見元宵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在春節前夕,中央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其中的關鍵詞“振興”引人注目,讓人看到中央振興傳統節日習俗的決心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農歷傳統節日首重人倫親情
依傍農事節氣時序形成的中國傳統節日體系,是世界節日文化的獨特風景。它在文化內涵、社會價值與生活服務功能上,比剛剛入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農歷二十四節氣毫不遜色,甚至有更廣闊的意義。目前為止,中國傳統節日中僅有端午節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節日何時能夠更多地申請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特別是春節何時成為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國人尤為期待。春節、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等節日,從古至今,貫穿這些傳統節日始終的一直是濃濃的人倫情義。夫妻恩愛、感念長輩、親慈子孝、關愛子女、敦親睦鄰,這些人倫方面的價值理念都在傳統節日的儀式化行為中得到了體現。
在農歷春節、清明、中秋,中國人通常都要祭先拜祖,這彰顯出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再比如,春節長輩都會給晚輩發紅包,則透露出長輩對晚輩濃濃的關愛。那句膾炙人口的詩歌“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直接道出了人倫親情與傳統節日的關系。當節日中對人倫親情的留戀成為習慣和傳統,那就形成了文化。中華傳統年節習俗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雖然未必強烈震撼人,卻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會對人的精神和心理潛移默化地產生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影響。比如,在老人的記憶里,許多往事已經如煙,而兒時過年的溫馨場面仍珍藏心底。這是什么?這就是華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體記憶。我們要維護這種鑄造中華魂的文化記憶。
中國新年春節——“世界年度大遷徙”
中國人將四季視為生命機體,認為人類的生命節律與季節時序同步,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人們通過春節民俗活動與迎春儀式,激發生命活力,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鞍俟澞隇槭住?,過年是春節的俗稱,來源于古人對季節、收成、天象、歷法的認識以及時間的意識,是農耕文明孕育出的文化之果。春節新年,在中國至少走過了3000年,流淌著中國人的文化血脈和文明基因,蘊含著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顯著家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傳遞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春節像是一次家對游子的召喚,也是一次游子對家的眷戀,從而衍生出一種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即中國式的人文關懷,這一價值取向在春節的所有民俗事項中得以盡情釋放。春節有著太多的文化內涵,蘊含著我們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價值觀。春節就如同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每逢春節,“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就會匯成一股滾滾的春潮,無論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人們思鄉的情感和團圓的腳步。每年春節前夕,我都會關注在廣東和福建等地獨特的返鄉過春節的“候鳥”報道,最早出現在2000年,在2008年和2009年,摩托大軍規模最大,曾經達到有80多萬人。作為“摩托車大軍”的成員,他們辛苦打工在外一年,歲末攜兒帶女,戴著頭盔,穿著一層又一層的保暖衣服、安全背心,身上裹著雨衣,載著大包小包的東西,晝夜騎行、風餐露宿、風雨兼程,騎行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從工作的地方返回廣西、湖南、江西、貴州等地過年。記者采訪他們,說起要回家眼睛而發亮,臉上是抑制不住的開心笑容……”望著他們的畫面,自己的淚水有時就會控制不住而模糊雙眼。
最勾人魂魄,最溫暖人心的時刻莫過于農歷大年三十,在中國人的心中,除夕這一天必須要在家中與家人一起度過。只要是流著華人血脈的中國人一定都會領悟到那句“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魅力。這頓飯凝聚了一年的親情惦念,積淀了一年的離合悲歡,咀嚼和回味上千年的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對美好愿景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對宇宙自然和衣食父母的虔誠感恩敬畏,對國泰民安和家庭團圓的永恒企盼。按照傳統禮儀,這是一道人神共進的晚餐,逝去的親人都會被“請回”,實現一場慎終追遠辭舊迎新家族式的大團圓。為了這一目的,在地球的東方,一個巨大而古老的國度,每年這個時間都在上演一次大遷徙,其規模令人目眩神搖,必須要以天文數字來計算。中國人過節返鄉的堅定信念促使龐大的流動人群覆蓋了各個省域,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春運奇景,被專家學者稱為“世界年度大遷徙”?!皟|萬人同時遷徙,只為一次團圓?!边@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16年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的慶典》中,成為形容中國春節的一句經典語言。
傳承振興傳統節日,留住傳統節日文化記憶
國家昌盛,節日興旺;國家衰弱,節日淡觴。今日的中國,顯然比任何時期都應更為從容和珍惜地對待節日習俗。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振興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基因。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價值觀的載體,他們執著地信奉自己的家,熱愛自己的家園。圓滿的家才是最完整的家??梢哉f,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如此看重家庭團圓,都包含家人團聚的主題。這種團圓心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其中包含豐富的民族審美特征、文化特征、心理特征、生存特征。春節團圓的主題最符合中國人的節日思維特征,這其中體現出中國人于絕望之中仍持曠達人生態度和民族生存信息,是堅忍不拔民族精神的呈現,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民俗以祭祀祖先的方式,促進人們與歷史對話,增強人們的歷史責任感與傳承文化的使命意識。同時,春節民俗以家人團聚為核心,以隆重的年夜飯儀式,享受親情盛宴,并以圍爐守歲、夜話家常與拜年祝福的方式,強固家庭人倫。春節除了家庭團聚外,還是親鄰交往的重要機會,以人情往來、拜賀新年、欣賞年戲與廟會社火等活動形式,增進親人和鄰里和睦相處,實現文化認同。
在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轉型期,農業文明的文化活動逐漸式微,新的文明的文化活動尚未形成,節日文化的構建顯然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當今時代是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共生與文化共享是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的膠合劑。進入新世紀,中國文化已有孔子學院、教育、電影、戲劇等走向世界,我們還必須將中國的傳統節日向世界傳播,特別是春節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應用價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是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更是5000年的文化傳承,具有人類文化共享的要素與功能,將春節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奉獻給世界。在交通、網絡、媒體充分發達的當代社會,春節文化的世界傳播有著豐富的途徑與成熟的技術手段,如“歡樂春節”海外傳播活動,中央電視臺的春晚,孔子學院春節教學活動,中國留學生春節聯歡、海外華人自發進行的春節慶祝游行等,都是近年來卓有成效的春節海外傳播方式。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春節要想成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節日,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我們要根據春節的文化特性,考慮外國人心理習慣與欣賞方式,節日傳播途徑應從節日的物質層面、社會層面與精神層面,逐層推進。我們要讓中國的傳統節日與歷史共進,與時代精神共舞,既有承襲,又有創新,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有益成分,放大優秀文化的精華部分,善于在傳統民俗與時代風尚之間找到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