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瓷已有數千年歷史,陶瓷的歷代傳承與發展使得人們對陶瓷品質柴燒的要求越來越高。柴燒作為一種古老的技藝,其燒窯難度相當高。
柴燒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質,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同時,柴燒陶的特質并不如此精準,在預期效果外,會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因此,在出窯前任何人都沒把握,結果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獲。
在中國,有一部分陶藝家歷來熱衷于柴燒,他們將古老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燒制出別具一格的作品。在韓國,同樣有一部分陶藝家熱衷于柴燒,他們在保持柴燒傳統的同時仍在不斷創新與學習。
2月18、19日,來自中、韓、日三國數十位藝術家齊聚昆明紫云青鳥·云南文化創意博覽園,參加首屆智默國際茶友會暨2017當代民間中韓日茶文化發展現狀研討會及雅集,“器聚云南”——中韓柴燒精品暨中韓當代柴燒創作研討會?,F場,中韓陶藝家共同探討柴燒的魅力。
韓國金山窯創始人梁繼承
身為韓國金山窯創始人的梁繼承從80年代開始便從事陶藝制作,同時,他還是是韓國政府認證的陶瓷創作藝術名人。據了解,在韓國各個領域內,只有很少一部分工藝特別出色的人才能被政府認可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從1988年起,梁繼承便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陶瓷藝術展并獲得獎項。2009年,在第39屆韓國工藝大展中榮獲總理獎。據悉,韓國工藝大展所頒發的獎項包括寶石、漆器、竹工藝等20多種工藝,參加國家級工藝大典首先必須通過地方初選和預選,再到韓國中央參加工藝大典,能進前兩名方可獲得總理獎。
韓國制陶工業與中國稍有不同,直到現在韓國始終通過傳統拉皮工藝來制陶。在梁繼承看來,目前,韓國陶藝各方面的技術比起中國相差甚遠,但他們一直在不斷向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陶藝學習,這種努力從未中斷過。
梁繼承作品
對梁繼承而言,做陶并不是家族祖傳。35年前,剛剛服完兵役的梁繼承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接觸到了陶,隨后便深深地被迷住了,而這一做便是多年。
在35年的陶藝制作生涯中,梁繼承專門制作茶具,而且并未進行分工,其所有工程均由自己一人完成。在柴燒陶器過程中,梁繼承利用韓國傳統裝窯,使用天然松樹作為柴料,在1300度的高溫中,經過30多個小時的長時間燒結完成作品。此外,他還通過添加黃土發射遠紅外線,并在1300度的高溫燒結過程中使木柴與土完美結合,最終,使自然的“火痕”落在瓷器表面,顯現出材質的自然和本質的美。
每一年,梁繼承開兩次窯,每一次開窯前都得準備四到五個月,再經過半個多月的柴燒。但對他而言,每一次開窯都是以期待的心情在等待。梁繼承說,那是一種幸福感。梁繼承也坦言,雖然柴燒工藝的成功率相對要低,成本投入也比較大,而且收入也不可觀,但那是祖上傳下來的一種傳統,傳承傳統之意義比其他工藝本身還要更大。
梁繼承還告訴記者,韓國陶瓷發展歷來深受中國大陸的影響?!白鎏兆屛也粩嗟叵萑胫铺盏目鞓分腥?,讓我為它而著迷,這也便是我人生的一大樂趣?!?
韓國崔谷陶窯傳人、著名陶藝家崔昌培
對于柴燒制陶的秘訣,身為韓國崔谷陶窯傳人、著名陶藝家崔昌培告訴記者,土、釉和火是制陶的三大要素,所以身為做陶人一定要在制陶領域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土,對釉要有自己的一種認知,不管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應該從基層基礎開始,認真學好打好基礎才能走得遠,走得長久。
同時,他也指出,傳統制陶工藝就是柴燒工藝,柴燒工藝所出的成品率一般在15%—30%,能達到30%就是極致。在柴燒過程中,因為柴燒工藝的火是由一側到達另外一側,其成品率極低,導致產品售價極高,同時收入水平也很難保障。
崔昌培作品
談及未來柴燒的發展,崔昌培表示,傳統柴燒無法做到大批量生產。因此,制陶需要等待,有時有的作品會比超乎預期的還要好,會讓自己感覺很奇妙。當然,過程中也會有失敗或是遺憾的作品,但這就是制陶的一大樂趣。
《中國陶瓷畫刊》總編輯、中國國際手工藝促進會副會長毛增印則表示,陶藝家最重要的是把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融入到陶器當中,從而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具,形成一個有個性的產品。
關于作者:李映青,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