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說天下  >>  正文
    褚兢:鄉土之美的詩學詮釋
    說天下
    2017年02月21日

    ——讀黃大明長篇小說《紅蒹葭》系列之《西津湖記》

    “有詩就有魂”,“吟詩就高貴”,《西津湖記》的開篇——“楔子”中,黃大明寫道:難以想象,這樣兩句話竟出自“古艾原始叢林楓梓嶺獨臂徐鐵匠的嘴巴”。徐鐵匠長年居于深山,并沒讀過什么書,他是如何獲得并傳承了這種“文化基因”的?作者沒去考證,他只是借此引出對家鄉熱土的獨特生活感悟與觀照。

    修水,在黃大明筆下被稱為“古艾”或“古艾地”;修水縣城,在他筆下則稱作“西城”,并解釋它“素有‘詩城’之稱”。作為一名從事過多年記者生涯的作家,大明對當地的鄉間習俗、民風積淀、古籍索微乃至考古發掘,都了然于胸,對這片山水和人文的觀照,他不僅目光敏銳,同時充盈著詩意的關懷。

    徐鐵匠是祖祖輩輩居住在山里的老輩人,摯愛這方土地而不肯因西津水庫的建成而搬遷;孫女紅姑舍不得爺爺獨居深山,也毅然放棄出山的機會,留在山里和爺爺作伴。徐鐵匠沒讀過書,但他的詩歌修養其實不淺,從小到大,紅姑會聽見爺爺在入夜憩息前洗腳的時候,隨性而發,吟誦古詩,什么“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潛移默化,紅姑的內心,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浸染??h城一對大學畢業的孿生兄弟阿光和阿明不時來西津湖畔的楓梓嶺一帶釣魚,他們身上特有的那股書生氣息,很自然地感動了紅姑,尤其是哥哥阿光,時不時觸景生情,信口吟詩,讓紅姑好生羨慕與敬佩。秉性純樸而天然的紅姑,本身像一首純潔的民歌,讓孿生兄弟禁不住對她產生好感,愛的情愫如野火在青春的季節萌動和燃燒起來。盡管經歷了誤會、磕絆和變遷,但詩的意境始終伴隨著年輕的生命,成為某種生動的底色。

    小說中的種種人物,身上多少都包含著詩的意趣,所不同的只是有的凸顯,有的含蓄。作者著墨最多的徐鐵匠和紅姑,恰恰是其中的典型。

    徐鐵匠不僅對上古詩歌記得熟稔,平時講話,不經意間,也滿是詩的節奏。一次,一位晚輩禮貌地問他“身子還?。ㄖ附】担┼!??他俏皮地回答說:“八十到了手,九十可能有,爭取一百歲,隨時入黃土”。他描繪人老了,活著很尷尬的樣態:“吃飯哽著喉,拉尿滴濕鞋,風吹淚遮面,放屁屎出來”,用的當地方言,句中還帶著韻。這話一出口,孫女紅姑忍俊不住,“笑得把嘴里的飯都噴了出來?!?

    徐鐵匠向阿明講述山里的昔年往事,邊飲酒邊聊天。聊到興頭上,竟念起一首詩來:

    我向桃花下,立飲一杯酒,酒杯先濡須,花香隨入口……此時酒量開,酒量添一斗。君看陌上春,令人笑拍手。半青籬畔草,半綠畦中韭。潛身狗相雀,引喙禽呼偶。

    詩歌展示的生活氣息十分濃厚,其格式與節奏,與流傳至今的漢代古詩何其相似乃爾?

    紅姑對自己的“公”(即祖父)充滿敬愛與崇拜。后來,她對戀人阿明如是說:

    “我公說,詩是國寶!”

    “古代選官,都要考詩賦……在我們鄉下,不懂詩就沒有文化?!?

    她還嗔怪阿明:“你什么都好,就是有一點不像阿光,阿光懂詩!”?? ?

    阿明不服氣:“你是說我沒有文化嗎?我是大學本科呢!”當然,他理解心愛的女人骨子里對詩的崇仰——它來自祖祖輩輩累積并承襲下來的傳統。這傳統之強悍,已成為古艾人代代接續不可磨滅的基因,為了心愛的姑娘,盡管嘴里不服氣,阿明還是不得不乖乖向紅姑“認輸”。

    除了徐鐵匠和紅姑,作者還描述了居于深山里的村民的特征:當了鄉領導的阿光,去走訪當地最為偏遠的一個村落,在和幾個村組干部的接觸中,“突然發現他們像遠古遺存下來的活化石,一舉一動,都那么凝重和古老,尤其是說話,文白相間,腆顏顧盼,有時還夾帶著一兩句古漢語詞匯”……完全可以確信,徐鐵匠等老人對于故土的依依不舍和繾綣情愫,不僅僅局限于積年養成的生活習慣,更得之于滋育了他們祖祖輩輩心魂與品性的文化臍帶。

    山高林密,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又溫暖濕潤,修水的山水之間,云蒸霞蔚,甚有可觀。 “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 大自然的原生態景觀騁目入懷,處處打動人心。山水崖渚,奇樹古藤,朗月疏星,云蹤日影……種種的天然風情和自在神韻,很容易觸發旁觀者獨特而敏銳的感覺。黃大明憑手中一支筆,記錄自然景色,山水風光,時而浩茫而蒼郁,時而輕盈而靈動,在在美不勝收。

    ?

    如,他寫西津湖上的風情:

    一葉輕舟,雙槳鴻驚,水天澄清,影湛波平,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他寫楓梓嶺上的人家:

    淑氣綻晴,花飄楓梓,竹影橫窗,風低入帷。

    ????????????????????????????????????????? ?

    他寫溪源島上的景物:

    竹葉流翠,溪水叮當,野草泛香,青苔附岸。

    他寫紅姑的委屈流淚:

    淚眼婆娑,梨花帶雨……

    他寫湖中的夜景:

    一湖明月,碧似琉璃。

    以上摘引,大致可見黃大明深厚的詩歌功力和對景物觀察描摹的細膩。山水皆美,所見盡詩,他筆下揮灑不盡的是一個“美”字。

    故鄉之美,在作者眼里,盡有詩歌句式的描述,但同時也有散文化的摹寫。如:

    湖面一旦平靜下來,碧綠沉靜,倒映著青山和湖邊蒼翠欲滴的松杉喬木,空氣顯得格外透明。山石上纏著青藤,尨茸地伸到了湖面,底下的湖水,一派清泠戛玉之聲……

    又如:

    雨霧中那片紅云又顯現出來,在呼嘯山風中定格。阿光、阿明都看清楚了,那分明是紅姑在等候他們,手里還擎著一把紅色的油紙傘。

    《西津湖記》還有一段這樣的描繪:

    又是一陣狂風襲來,翠壁凝云,綠濤翻波,隨后傾盆大雨狂泄而降,阿明趕緊把紅姑拉進了帳篷。此時,水岸柳絮,風舞娉婷,湖水秋波,滴滴銷魂……

    這些散文化的筆觸,巧妙并適度地運用了移情、通感、暗示等詩歌技巧,強化了讀者對修水湖山氣韻的感知,升華了小說的美學意境。

    【責任編輯:管理員】
    天下專欄百家爭鳴,直擊你最關心的話題。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