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在家里的地位如何,看車條的光亮度,一望便知。
以前,爺爺每天下班都會把那輛28鳳凰自行車推到門廳,先用抹布擦凈車身,再用沾著機油的棉布把電鍍輪圈、輻條、車軸和車把擦得錚亮,每天如此。
從70年代到90年代,一家人風風雨雨,黑發白頭,但那輛自行車風雨不沾身,精心呵護下,嶄新如初。
我的印象中,自行車就應該是嶄新的,每輛車都不同。它承載一家人的歡樂,像家人一樣,有生命,有靈魂,也因為家庭不同,而有不同的脾氣秉性。
我的人生抓住了“自行車王國”時代的尾巴,被時代裹挾著進入了“汽車社會”。本以為開弓沒有回頭箭,不成想在資本和技術的慫恿下,還能看到自行車的中興。
但“共享單車”這股風來得太急,吹得太亂。沒讓我感到“那時慢”的清靜,只覺得人人都在趕路,一股“時間就是金錢”的沖動撲面而來。
“共享單車”不屬于哪個家庭,不會有那種從心到手,再到抹布的細心呵護。相比曾經一聲清脆車鈴引領的一個個精靈,滿街彌散的則是車流縫隙中一股股“黃流”,逝者如斯。
雖然都是鋼鐵、橡膠和鏈條,但它們的境遇在其前輩看來是不可想象的:物盡其用發揮到極致,生活也就歸為生存。
有些被上鎖,有些被涂色,有些葬身火海,有些沉睡于水底的淤泥中。不怕,還有更多的前赴后繼,從生產線開進城市的大街小巷?!胺钦K劳觥钡膯诬嚺c總量的比例遠低于潛在“兇手”和總人口的比例。我反對以偏概全,動輒拷問中國人整體國民素質的做法。
巴黎市政府2007年7月推出“單車自由騎”自行車租賃服務。隨后兩年取得顯著成效,但自行車的丟失和損毀現象也很嚴重。巴黎街頭1451個自行車租賃點,共提供兩萬輛單車。根據法國媒體報道,兩年內,這一活動累計丟失7800輛,累計損壞的自行車數量更是高達11600輛。
新事物,總會面對種種陣痛。但按當前的態勢,如果政府不加限制和管理,最終殺死單車的不會是消費者,而是單車企業自身的野蠻生長和無序競爭。
“滴滴打車”之類共享交通方式的創新過去兩年在各個城市經歷各種曲折,尚且只是觸動了出租車行業的利益?!肮蚕韱诬嚒庇|動的原有利益方的面更廣,而且還有停放這個大問題,可以預見,各家“共享單車”企業在跑馬圈地之后,將進入血拼補貼的“白刃戰”,這也是對城市公共秩序影響最大的階段。政府介入時不我待。
90年代之前,中國是“自行車王國”,用了幾十年才逐漸在使用者、提供者、管理者和旁觀者之間達成默契、制度準備和基礎保障。短短幾個月間,北京一地“共享單車”的數量從幾千輛猛增到逾20萬輛。下月,還有新玩家帶著五萬鐵騎要入場。他們的征途不是我們仰望的星辰大海,而是我們身邊的犄角旮旯。政府準備好了嗎?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F代城市是一個越來越復雜的動態的平衡體,街道和街角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等級社會和生態系統。突然多出幾十萬輛單車,交通和秩序至今還未癱瘓,我們應該慶幸,北京有這樣的肚量,市民能夠在單車野蠻增長中憑借基本的自律維持一種脆弱的平衡。
這種平衡不可持續。隨著更多單車的入場血拼,城市管理者絕不能再保持沉默。沒有規制和約束,商業創新和行業競爭最終會損害各方利益。
一方面,公司經營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占據公共道路資源? 創新、逐利和便利不應以破壞城市交通秩序和道路規則為代價。另一方面,政府鼓勵企業創新,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否能跟上企業創新的步伐呢?
簡政減稅是鼓勵創新的第一步,更需要政府在專業治理領域多下工夫。在荷蘭、丹麥、英國、美國、法國和加拿大,都有相對比較成熟的租賃自行車管理辦法和法規。在杭州和張家港等地,政府主導的公共租賃自行車多年來運行得井然有序。這說明公共自行車管理有章可循,中國人的公共素質也不是問題。
運營方也必須要有穩定可靠的技術手段,督促消費者不逾越公共秩序的底線。地方政府要因勢利導,要有科學的規劃和積極的配合。首先一座城市“共享單車”數量要有限制;其次,要有相對固定的停車區域,違章必重罰;第三,不良使用記錄計入公民個人信用記錄;最后,清理騎行車道違章停放的騎車,讓車輛各行其道。
年輕人又騎上自行車,幕天席地,多好??!曾經的“自行車王國”應有包容“共享單車”的胸懷。請留住這道城市的亮麗的風景,讓孩子們擁有對汽車說“不”的勇氣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