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明確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穩中求進要處理好“穩”與“進”的辯證關系,既謀子,又謀勢;既看當前,又重長遠。從2016年的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到2017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改革的認識在深化,內涵在拓展。
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為155美元,只用了23年,2001年突破1000美元大關;隨后用了9年時間突破4000美元大關;而今天,中國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1986年中美兩國差距最大時,美國的GDP為中國的15倍之多。28年后的2014年,美國的GDP只有中國的1.7倍,30年間差距在迅速縮小。許多國際專家學者預測,中國只要能保持接近目前增長速度,超越美國只是15年之內的事情。
6.7%增速的背后,我國就業保持平穩,最近連續多月的調查顯示,我國調查失業率呈現下降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保持平穩,城鄉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特別可貴的是6.7%的增速,不再像過去靠強刺激或依靠粗放的發展模式,而更多地依靠改革、創新與轉型。目前,我國經濟結構在優化,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在提升,單位GDP能耗在下降,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改善。從G20杭州峰會到達沃斯論壇,中國為世界經濟治理開出了“中國藥方”,已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
2017年,距離“第一個百年目標”只剩下最后四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已經全面開啟,這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關鍵一戰。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判斷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不僅成為中國改革實踐的重要引領,也為中國方案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完善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學理基礎。
放眼全球,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目前在科技創新上仍處于無可爭議的領先地位,但優勢正逐漸縮小,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已成為科技創新的活躍地帶,在全球科技創新“蛋糕”中所占份額持續增長。權威專家預測,未來20至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中央在部署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時,突出強調“市場”和“法治”手段的綜合運用,提出要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從單純經濟政策的維度擴展到社會政策,政策的框架在完善,視野更宏闊,這將在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樹立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