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振興實體經濟”以來,實體經濟便越發成為熱頻詞。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兩會,實體經濟毫無懸念地成為代表委員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振興實體經濟,舉國上下早已達成價值共識,無需全民動員,全社會都意識到了實體經濟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沒有實體經濟的堅實發展,國民經濟就很難健康成長。作為一個在實體經濟上屢有建樹的國家,我們更要看到,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什么階段,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已無需贅言。就當下來說,振興實體經濟需要走出兩個誤區。
其一,我們所稱的振興實體經濟,不是思維僵化,抱著舊的發展模式不放,而是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換言之,我們要振興的是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實體經濟。如果不更新思維方式,依舊迷戀老套路,實體經濟就不可能獲得有效振興,即便有所振興,也將付出過高代價,事倍功半。
其二,不必把實體經濟與新興產業對立起來。實體經濟與新興產業并無沖突,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相反,兩者相得益彰,甚至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故此應推動兩者融合與共贏。
避開或走出這兩大誤區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出實招。即振興實體經濟,必須出實招、求實效,擼起袖子加油干,用新作為開啟新征程。
振興實體經濟并非沒有障礙,對于不少企業來說更是困難重重,這體現在資金短缺上,也體現在政策需要更優厚等層面。以缺資金為例,一些民企融資成本高,成本高企之下,企業不堪重負。為此,就需要銀行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
在3月15日舉行的 《2016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發布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作為服務行業,銀行業要有“端盤子”的服務精神,能否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能否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銀行服務,是衡量銀行改革成果的最重要標準。這番表態相當于給企業吃了定心丸。此外,有證券公司也表示,在協助實體企業去杠桿、降低融資成本上爭取更大作為。努力推進股、債以及股債結合等多種融資服務,在降低實體經濟杠桿率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所有這一切,都是振興實體的利好消息。
振興實體經濟,更離不了中央布局、政策牽引。實際上,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今年的重要工作任務,就是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多年來,中央在振興實體經濟方面屢有發力,從頂層設計到部署推進,從鼓勵各地創新體制機制到督促落實,無不用心用力。接下來,就看各地各部門如何將愿景變為規劃、將規劃變為行動。
江蘇省日前正式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為振興全省實體經濟開出了推進智能制造、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制造業領軍企業等26張“藥方”。消息傳出,輿論積極評價。這26條實招,能發揮多大效用,尚需實踐證明,但從政策密集度看,此舉無疑值得點贊。江蘇行動起來了,其他地方也應該行動起來,并且有大手筆、大動作,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闭衽d實體經濟,在實上做文章,多一些實招,就能多一些實效。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老樹發新芽,前景更可期。不難預料,只要實體經濟振興了,“脫實向虛”的現象就會大大減少,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就會化解,我國經濟就能更有生機和競爭力。
?